"晨起动征铎":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
#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客行悲故乡":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茅店月":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
# 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用茅草盖成的旅舍。
"人迹板桥霜":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 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槲叶落山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
# 槲:一种落叶乔木。
"枳花明驿墙":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 枳花明驿墙: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明:使……明艳。一作“照”。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因思杜陵梦":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
#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凫雁满回塘":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 凫雁满回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绘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通过刻画晨起动征铎、鸡声茅店月等景象,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中,诗人将旅途中的凄凉景色与梦中故乡的温暖景象进行对比。眼前的“槲叶落山路”与梦中的“凫雁满回塘”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旅途的无奈。首尾呼应:首联“客行悲故乡”与尾联“因思杜陵梦”形成首尾呼应,贯穿了整首诗的思乡主题。首联点出游子的悲凉心情,尾联通过梦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使诗歌结构严谨,情感表达更加完整。意象组合:运用诗中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典型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早行的场景。这些意象不仅具体可感,还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如“鸡声”让人联想到清晨的报晓,“茅店”则暗示了山区的旅店环境。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诗人成功地将早行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勾勒了一幅清冷而宁静的早行图景,看似静谧优美,实则暗含孤独与艰辛。“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末句回忆故乡杜陵的温暖梦境(凫雁满塘,生机勃勃),反衬现实旅途的凄凉,更显思乡之苦。多感官描写:“晨起动征铎”从听觉角度,以旅店里外响起的叮当车马铃声,点明早行时间,营造出清冷的氛围;“鸡声茅店月”同样借助听觉,用鸡鸣声唤醒画面,搭配视觉所见的残月、茅店,渲染孤寂的早行情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则聚焦视觉,槲叶飘落、枳花醒目,展现出早春清晨路上的独特景致,多种感官结合,使早行画面更加立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第一句“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以声衬静,勾勒出旅人早行时的清冷氛围。第二句“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在古代交通不便、人情淡漠的背景下,人们往往安土重迁,对远行充满了畏惧与哀愁,此句直接道出了游子离乡的悲愁基调。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罗列,巧妙组合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种景物,通过意象的叠加构建出多重画面。“鸡声茅店月”五个字,将旅客夜宿茅店、听闻鸡鸣便起身、望见残月而收拾行囊的连续动作,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人迹板桥霜”中,板桥、白霜与霜上斑驳的足迹,更是具有典型的早行特征性景物。当雄鸡报晓、夜色朦胧之时,诗人已然启程,却见板桥上早已有人迹留存,暗写自己并非最早出行之人,这两句将清晨赶路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令人如临其境。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的是诗人刚上路时所见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与槲树生长繁茂。槲树的叶片硕大,冬季虽干枯却仍留于枝上,直至第二年早春树枝萌发新芽时,才纷纷飘落;而此时节,枳树正绽放出洁白的花朵。由于天色尚未大亮,驿墙旁边洁白的枳花在朦胧晨光中格外显眼,故诗人用“明”字来点染,既写出了景物特征,又始终紧扣“早行”的时间背景,足见构思之精巧。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旅途早行的萧瑟景致,触发了诗人对昨夜梦中故乡景象的回忆:春天到来,故乡杜陵的曲折池塘水暖融融,成群的凫雁在水中自在嬉戏;而自己却离家日渐遥远,只能在茅店里短暂歇脚,于崎岖山路上不停奔波。“杜陵梦”三字,补叙了诗人夜间宿于茅店时的思乡之情,与开篇“客行悲故乡”形成首尾呼应。诗人将眼前“槲叶落山路”的苍凉景象与心中“凫雁满回塘”的温馨梦境相对比,完美地呈现了“早行”途中的所见所感,将羁旅愁思与怀乡之情表达得深沉而隽永。
# 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 欧阳文忠《送张至秘校归庄诗》云:“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此“茅店月”、“板桥霜”之意。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 《三山老人语录》云:六一居士喜温庭筠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尝作《过张至秘校庄》诗云:“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效其体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羁旅穷愁,想之在目。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元末明初李东阳《麓堂诗话》
# 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明胡应麟《诗薮》
# 对语天然,结尤苍老。
明史承豫《唐诗隽》
# 三四太似逼削。至《渚宫晚春》:“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更为少味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三四遂成千占画稿。
清黄周星《唐诗快》
# 颔联出句胜对句。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作诗贵于意在言外,必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以心,览者会以意,然后为至。如此诗“鸡声”一联,岂不意见于言外乎?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何新之为典实体。周弼为四实体。此诗三四二语,庭筠以之名于世,信古今绝唱……唐人赋早行者不少,必情景融浑,妙极形容,无如此诗矣。即一起发行役劳苦之怀,一结含安居群聚之想;而五六“落”字、“明”字,诗眼秀拔。谁谓晚唐无盛中音调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人迹”二字,亦从上句“月”字一气转下,所以更觉生动,死对者不解也。
不详《唐二体诗评》
# 三四写晨起光景,极妙。若五六自应说出“悲故乡”意来,又写闲景无谓。结句轻忽,亦与悲故乡不合;“因思”二字,接五六耶,接三四耶,总之依稀仿佛而已。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此诗三四名句,后半不称。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早行名句,尽此一联(“鸡声”二句下)。中晚律诗,每于颈联振不起,往往索然兴尽。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鸡声”一联,传诵人口,写早行而旅人之情亦从此画出。诗有别肠,非俗子所能道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三四脍炙人口,虽气韵近甜,然浓香可爱,不失为名句也。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三四空微淡远,非复人间烟火,六一公甚喜此语,固非漫然。
不详《历代诗法》
# 温岐《商山早行》,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便直塌下去,少振拔之势。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
# 敏曰: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鸡声”二句下)。句句是“早行”,故妙(“槲叶”二句下)。
宋周弼《碛砂唐诗》
# 冯班:颔联真名句。查慎行:颔联出句胜对句。何义门:中四句从“行”字,次第生动。又云:次联东坡亦叹为绝唱。纪昀:归愚讥五六卑弱,良是。七八复,衍第二句,皆是微瑕,分别视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