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jiāng
nán
fēi
hǎo
chǔ
shēng
āi
yáo
tiān
píng
yíng
rén
shù
lái
xiù
zhào
hǎi
mén
kāi
suī
zhōng
yuán
xiǎn
fāng
zhuàng
zāi

译文

并不是江南不好,只是楚客自生哀愁。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一片,江岸远处的树,好似迎人而来。雨后初晴吴山明朗,红日高照海门开敞。江南地带,尽管险固有异中原,方寸之地亦壮哉。

逐句剖析

"江南非不好":并不是江南不好,

# 江南非不好:“江南”二句:屈原放逐江潭,宋玉因作《招魂》,有“魂兮归来哀江南”句。又据《北史》;庾信仕南朝,以聘西魏留长安,因仕于北周,虽位单通显,然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寄意。这两句合用二典,寄托诗人对中原沦陷的哀痛。

"楚客自生哀":只是楚客自生哀愁。

# 楚客自生哀:时中原尚未收复,此为陈与义自抒其怀念故国的哀愁。楚客,自指。作者虽说是洛阳人,在避乱期间,曾辗转襄汉湖湘等地,长达五年,所以自称“楚客”。

"摇楫天平渡":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一片,

# 天平渡:“渡平天”的倒文。形容水天相连。,摇楫:划桨,行船。

"迎人树欲来":江岸远处的树,好似迎人而来。

"雨余吴岫立":雨后初晴吴山明朗,

# 吴岫:指吴山。吴山一名胥山,又称城隍山,在杭州市钱塘江北岸。,雨余:初晴。

"日照海门开":红日高照海门开敞。

# 海门:指钱塘江口,镇名,在浙江临海县境内。《海宁县志·浙江潮说略》引褧(jiǒng)伯宣《潮候图说》曰:“浙江(即钱塘江)之口,有两山焉,其南曰龕(kān),其北曰赭(zhě),并峙江海之会,谓之海门。”

"虽异中原险":江南地带,尽管险固有异中原,

"方隅亦壮哉":方寸之地亦壮哉。

# 壮哉:语本《史记·陈平世家》:“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方隅:边境。这里指临安的城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江》是宋代诗人陈与义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生动展现了诗人奉诏随御驾从广南归往临安途中的心路历程。诗人巧妙运用写景寄情之法,既借眼前之景含蓄抒情,又直抒胸臆,将复杂情感表露无遗。首联直言江南并非景色不佳,然而身为漂泊的“楚客”,却无端生出哀愁。颔联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行旅画面,于开阔之景中,亦暗示诗人漂泊之感。颈联不仅展现江南山水壮丽,更暗示历经风雨后光明初现。尾联表面赞江南之景,实则借景言志。整首诗构思精巧,蕴含深厚,旨意深远。诗中描绘的开朗景象,不着痕迹地传递出诗人此行的欣喜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渡江》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此诗创作于高宗绍兴二年(1130年)。回溯前一年,即1129年夏天,作者身处广南,接到诏令,随后自闽地出发前往越地,奔赴绍兴行在,出任起居郎一职。直至高宗绍兴二年正月,作者随皇帝车驾一同返回临安,这首诗正是在渡过钱塘江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诗。整首诗描绘了诗人奉诏随车驾从广南返回临安途中的见闻与感想。营造出了开阔、明朗的行旅画面,展现出江南山水的壮丽。体现出诗人面对国家历经风雨后的哀伤,表达了诗人在国家经历风雨后,对光明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如卧薪尝胆般力图恢复中原的坚定决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诗人开篇便直接表明,江南并非景色不佳,只是自己作为漂泊的“楚客”,内心自然而然生出哀愁。此句毫无掩饰,直接将内心的哀伤情绪倾诉而出寓情于景:“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几句中,诗人将情感巧妙融入景物描写。表面是在刻画渡江途中的自然风光,实则句句含情。“天平渡”展现出的开阔苍茫,流露出诗人面对未知的复杂心情;“树迎人”赋予树木动态,暗示诗人在行程中的独特感受,有漂泊之感亦有被迎接的微妙情绪;“雨余”后的山“立”与“日照”下的海门“开”,在展现景色变化的同时,寄托着对国家命运转折、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使景与情紧密融合,景中饱含深情。首尾呼应:首联“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点明江南虽好,自己却因身为“楚客”而生哀。尾联“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虽言江南地势与中原不同,但江南同样壮丽。“虽异”句呼应首联“生哀”,强调地域差异引发的复杂情绪;“方隅”句呼应“江南”,再次肯定江南之美。首尾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强化了诗人复杂情感的表达,从开篇的哀伤,到结尾在赞美江南中隐含的对未来的期望,情感脉络清晰,

3. 分段赏析

首联“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以直抒胸臆的赋情手法开篇,点明江南之地本身并非不美。然而,自金兵侵占中原,时光匆匆已过五年,黄淮大片区域沦陷,不再为宋土。这般家国之变,使得心系故国的诗人,即便身处江南,也难免心生哀愁。颔联“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生动描绘了诗人渡江时的情景。摇桨前行,极目远眺,水天相接,仿若融为一体,呈现出天水相平的壮阔之景。因船行向前,江岸远处的树木,仿佛主动前来迎接。此景不仅描绘入微,更于景中巧妙寄情。“天平渡”,展现出前方水路开阔无边、苍茫浩渺的气势;“树迎人”,则暗示在前行过程中,与江树的距离逐渐拉近,隐喻着国家正广纳贤才,而诗人自己亦因此被招引而来。颈联“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此联融情于景,韵味悠长。雨后初霁,吴地的山峦愈发清晰,云雾消散殆尽,正所谓“雨余山更青”,一个“立”字,将山峦的挺拔姿态尽显无遗。天晴之后,红日高悬,光芒万丈,海门敞开,金碧辉煌,“开”字生动地描绘出这般绚烂之景。这两句所描绘的雨后景象,象征着国家命运如同久雨初晴,光明的前景已然在望。尾联“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再次以赋情为主,表达对江南地区的赞美。江南虽在地势险要上与中原有所不同,但同样拥有壮丽的山川形胜。倘若能以卧薪尝胆的精神,上下一心,凭借此地作为休养生息、积聚力量的根基,那么国家复兴的希望,必将鼓舞人心。这两句与开篇遥相呼应,“虽异”句对应“生哀”句,“方隅”句对应“江南”句。从章法上看,整首诗首尾衔接紧密,情感抑扬有致,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借助明朗开阔的景象,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此行的欣喜之情,做到了外景与内心的高度契合,尽显诗人高超的用笔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整个诗作章法严谨,格调高昂,表现出高度的乐观芭义精神,这在南渡词人中是不多见的。

怀化学院中文系主任吴波《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 此诗是作者自会稽还临安渡钱塘江时作。三、四句写近景,五、六句写远景。景中寓情。意谓方踽虽壮,有山川可为屏障,然远不如中原之险。而宋王朝竞不以偏安为耻,三意北伐,令人短气。查慎行谓“结语微含讽意”,盖即指此。

江西师范大学原教授胡守仁《江西诗派作品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崇安县驿》

下一篇:宋·叶茵《天童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