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得雨便欣然":芭蕉得到雨水就显得很高兴,
"终夜作声清更妍":整夜发出清脆的声音,越发美妙。
"细声巧学蝇触纸":细雨打芭蕉的声音巧妙地如同苍蝇触碰纸张,
"大声锵若山落泉":大雨打芭蕉的声音铿锵,好像山间落下泉水。
"三点五点俱可听":无论是三点雨滴还是五点雨滴的声音都值得一听,
"万籁不生秋夕静":在秋夜中,没有其他声音,一片寂静。
"芭蕉自喜人自愁":芭蕉自己欢喜,而人却自己忧愁,
"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不如让西风把雨收走,让这一切结束。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拟人:“芭蕉得雨便欣然”,赋予芭蕉以人的情感“欣然”,生动形象地写出芭蕉在雨中的状态,仿佛芭蕉也因得到雨水的滋润而感到愉悦,使芭蕉的形象更加鲜活,为下文写芭蕉在雨中发出的声音做铺垫。比喻:“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将雨打芭蕉的细声比作苍蝇触碰纸张的声音,把大声比喻成山间落下泉水的铿锵声,通过这两个比喻,从细微处和宏大处分别描绘雨打芭蕉声音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变化和不同,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对比:“芭蕉自喜人自愁”,把芭蕉得雨后的欢喜与人的忧愁进行对比,以芭蕉的欣然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突出诗人的情感状态,使诗人的愁绪在这种对比中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诗人开篇描绘出芭蕉得雨时欣然的姿态,它似乎因雨水的滋润而满心欢喜,并且整夜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在诗人听来更加美妙。此句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芭蕉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雨打芭蕉的别样景致,同时也为下文对雨打芭蕉声音的具体描写埋下伏笔。中间四句:“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这几句具体描写雨打芭蕉声音的变化。细雨打在芭蕉上,声音轻柔,仿佛是苍蝇轻轻地触碰纸张;而大雨落下时,声音铿锵有力,如同山间清泉飞落。无论是稀疏的几点雨滴,还是密集的雨声,都别有一番韵味,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这些声音显得格外清晰。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不同雨滴状态下芭蕉发出声音的特点,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秋夜雨中芭蕉声音的奇妙。同时,也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氛围。后两句:“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诗人在此将芭蕉的欢喜与人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芭蕉在雨中享受滋润,而诗人自己却满心忧愁,这雨打芭蕉的声音不仅没有让诗人感到愉悦,反而增添了他的烦闷。于是,诗人希望西风能够把雨收走,让这一切结束。此联通过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绪,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展现出诗人因自身情绪而对雨打芭蕉这一景象的别样感受。
上一篇:宋·杨炎正《贺新郎·十日狂风雨》
下一篇:宋·宋无名氏《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