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岂料承优诏":多年沦落的生涯,谁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
# 优诏:优厚待遇的诏书。根据上下文,此当为反语。,生涯:犹生计。
"世事空知学醉歌":世间万事我都已参破,只想学醉饮狂歌的古人。
# 醉歌:醉饮歌唱。
"江上月明胡雁过":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胡雁从夜空飞掠而过,
# 胡雁:指从北方来的雁。
"淮南木落楚山多":秋风吹起,淮南已树木凋尽,楚地山头的落叶想必更多。
# 楚山多:木叶零落,所见之山也多了。,淮南: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国境。
"寄身且喜沧洲近":且喜暂时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沧海近旁,
# 沧洲:滨海的地方,也用以指隐士居处。
"顾影无如白发何":对着明镜来回照影,萧萧白发徒然地令人心伤。
# 无如:无奈。,顾:回看。
"今日龙钟人共弃":如今你们同我都已经老去,都一样是这般步履龙钟,
# 弃:一作老。,龙钟:指老态迟钝貌。
"愧君犹遣慎风波":你们还叮嘱我要留意风波险恶,真叫我深深惭愧无限感动。
# 慎风波:慎于宦海风波。,遣:使,这里是叮咛之意。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送别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因意外被贬,对世事感到无奈只能学醉歌消愁的心境,通过描写江上月明、胡雁飞过、淮南木落、楚山众多等景象,营造出孤寂凄凉氛围。诗人既为寄身之地靠近沧洲而稍感欣喜,又为自身白发渐生而伤感,最后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对友人叮嘱自己谨慎处世的感激,体现了诗人在贬谪境遇下的复杂情感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反语:“生涯岂料承优诏”从表面看,“承优诏”好似诗人在感慨承蒙皇帝给予的优厚诏书,尽显荣幸。但联系诗人曾被贬南巴,此次所谓“奉诏内移”实则仍是贬谪,不过是从极远的南巴移至较近的近海睦州这一背景,便能明白“承优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受到优待。诗人用这种与实际情况相悖的表述,将内心对被贬命运的愤懑不平以一种隐晦又强烈的方式传达出来。借景抒情:颔联“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通过描写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等江州景色,渲染出清秋的气氛,以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画面,来抒写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谪天涯的感恨,情从景出,情景交融。双关:尾联“慎风波”一语双关,既指江上的实际风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既写出友人对诗人的叮嘱之情,又传出诗人感愧友人的神态,同时关合诗题,呼应首联的“生涯”“世事”之叹。动静结合:颔联“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其中写天上的北雁为动景,地下的落木、楚山为静景,江水流动是动,明月高悬是静,通过动静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渲染:颔联“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从视觉、动态等多维度进行渲染。明月下浩荡的江水,清冷而苍茫;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尽显秋意萧瑟;北雁南飞,更添飘零之感。这些景物相互交织,层层叠加,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造出清冷、寂寥、凄凉的清秋氛围,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聚焦诗人奉诏内移沿海的复杂心境。起句看似在盛赞皇恩浩荡,实则巧用春秋笔法,暗藏讥讽。诗人此前被贬南巴,此次所谓“承优诏”内移,本质依旧是贬谪,不过是从偏远的南巴挪至近海的睦州。所以“承优诏”这般表述,实为反语,内心的愤懑不平才是真意所在。对句则从委婉讥讽陡然转为无奈浩叹,真情倾泻而出,让上句隐含的讽意更为明朗。“醉歌”向来是文人排解忧愁、抒发愤懑的途径,刘长卿两次被贬,心灵创伤深重,借“醉歌”消愁本就无奈,“空知”二字更添一层,尽显徒然之感,将愁苦之情推向更深层,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次联顺势借江州景色进一步渲染。颔联描绘眼前实景——江水悠悠、明月高悬、北雁南飞、落木萧萧、楚山罗列,渲染出清秋的萧索氛围,借此抒发宦海沉浮的深沉感慨。浩渺江水、凄清月色下,北雁成群掠过;江州之地,万木凋零,古楚山峦裸露,似比往昔增多。这两句写景,一写天空,一绘大地,一写水色,一描山峦,远近结合,动静相衬,上下俯仰间,勾勒出两幅空寂寥落的江州秋色图。诗人的真正意图是借这些看似孤立的景物,倾诉孤寂凄凉的心境,以及被贬天涯的悲恨。北雁南飞,暗喻自身迁谪漂泊;落木纷纷,暗示晚景凄凉;楚山众多,更反衬出个人的渺小。此联精妙之处在于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颈联的感慨便在这般氛围中自然生发。“寄身且喜沧洲近”,诗人试图从萧瑟情绪中振作,可下句“顾影无如白发何”又将其拉回感伤。此联情感脉络细腻,寄身沧洲的想法,源于上联将前往淮南的联想,“沧洲近”意味着离北国故乡愈发遥远,与颔联“胡雁过”相呼应。“沧洲近”虽有得偿闲适之志的期许,但揽镜自照,白发丛生,“白发”又与颔联“楚山多”在意象上相互映照。人生如深秋将尽,故乡遥不可及,这“喜”也只能是暂且之喜,白发因愁而生,却是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尾联“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以感激友人情谊收尾,同时隐隐暗示前路风波险恶。既照应诗题“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又以“慎风波”反向呼应首联对“生涯”“世事”的喟叹。分别之时,诗人满怀感愧:如今我们都已年迈,幸得二位旧友仍叮嘱我留意旅途风波。此前刘长卿因刚直触怒上司被贬南巴,此次内移,薛、柳二人担忧他再遭祸端,故而有“慎风波”之劝。诗人对此深感愧疚与感激。“风波”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江上风浪,又暗喻宦海险恶。如此结尾,既展现出薛、柳二人对诗人的殷切关怀,也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感愧之情。
4. 作品点评
纵观全诗,刘长卿笔法多样。借“承优诏”委婉托讽,用“醉歌”直抒胸臆,凭“江月”等景言情,倾诉因触怒权贵遭贬的痛苦。语言质朴却含文采,前人评其七律“工绝秀绝”,所言非虚。
# 此似知准西、鄂岳时,将去留别作也。起句喜得除授。二句言时事难为。中二联景与情交融。收入二员外。七句皆自述,末句始入别二人。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八
上一篇:唐·温庭筠《元日》
下一篇:唐·李白《登太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