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guī
lái

朝代:宋作者:仇远浏览量:2
sān
dié
chóu
shī
xīn
shì
shǎo
rén
zhī
西
fēng
wèi
lǎo
yàn
chí
guī
cháo
lěng
bàn
gān
liú
hóng
huí
wén
chú
yàn
zhī
shuí
néng
shēng
qià
dào
huà
lóu
西
yún
xiǎo
hóng
鸿

译文

三叠的曲子,四首愁闷的诗。心事很少有人知晓。西风尚未吹老,燕子却迟迟未归。巢穴冷清,泥土半干。飘零的落花像诗句,回环的文字如回文。除了燕子,还有谁能记得这些。一声燕鸣忽然传到画楼西边。低垂的云层下,小鸿雁正低低飞翔。

逐句剖析

"三叠曲":三叠的曲子,

# 三叠曲:古曲一个乐句或一首短曲,反复咏叹至三,称三叠。

"四愁诗":四首愁闷的诗。

# 四愁诗:汉张衡曾作《四愁诗》以寄其志。《昭明文选·四愁诗》序云:“时天下渐弊,(衡)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心事少人知":心事很少有人知晓。

"西风未老燕迟归":西风尚未吹老,燕子却迟迟未归。

"巢冷半干泥":巢穴冷清,泥土半干。

# 干:一作“乾”。

"流红句":飘零的落花像诗句,

# 流红句:谓红叶题诗。

"回文字":回环的文字如回文。

# 回文字:汉窦滔妻织锦为回文诗。其字回环往返读之皆成诗。

"除燕知":除了燕子,

"谁能记":还有谁能记得这些。

"一声恰到画楼西":一声燕鸣忽然传到画楼西边。

"云压小鸿低":低垂的云层下,小鸿雁正低低飞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归来》是元代诗人仇远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以“三叠曲”“四愁诗”起兴,暗含典故与愁思,通过“心事少人知”“巢冷半干泥”等意象,勾勒出秋日萧瑟中孤燕迟归、旧巢冷落的画面,隐喻漂泊者的寂寥与心事无人共语的怅惘。下片“流红句”“回文字”借书信与文字的意象,强化情感的难以传递与遗忘,唯有燕子见证往昔;结句“云压小鸿低”以低沉天象收束,与“一声恰到画楼西”呼应,在视听交织中渲染出苍茫暮色与绵长余韵。全篇运用典故化用、意象叠加手法,以燕为情感载体,将身世飘零、相思难寄之情融于秋景,语言凝练而意境幽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诗人、词人、书法家

仇远(1247~1326?),元代诗人、词人、书法家。字仁近,一字仁父。自号山村(一作山邨)、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大德年间,仇远出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便辞任,后居于虎林白龟池上。他与宋文学家白珽并称“仇白”。他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近周邦彦、姜夔。其论诗近体主于唐,古体主于《文选》。所作诗篇甚富,后多散佚。词集《无弦琴谱》,也多是写景咏物之作。《稗史》一卷,是笔记小说,文字简洁,其中有些故事,笔调流畅,趣味横生。主要作品有《金渊集》《山村遗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三叠曲,四愁诗。心事少人知”两句开篇点题,以“三叠曲”“四愁诗”营造出一种含蓄委婉的氛围。“三叠曲”暗含曲中情深,“四愁诗”则借典故传递内心愁绪,“心事少人知”直接点明主人公内心有难以言说的情感,为全词奠定了孤独、哀怨的基调。“西风未老燕迟归。巢冷半干泥”描绘了秋季的景象。“西风”点明时节为秋,“未老”说明秋风尚未凛冽到极致,“燕迟归”则生动地写出燕子归巢迟缓的状态,暗示出环境对燕子的影响;“巢冷半干泥”进一步渲染出清冷的氛围,巢冷、泥未全干,既描绘出燕子居所的简陋与冷清,也映射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仿佛她就如同这寒巢中的燕子,孤独又无依。“流红句,回文字。除燕知,谁能记”中,“流红句”化用红叶题诗的典故,蕴含着浪漫与深情;“回文字”则体现文字的精妙,暗示主人公心思细腻、才情出众。然而,如此美好的文字与心思,“除燕知,谁能记”,表明除了燕子,再无人能够懂得和记住,突出主人公无人倾诉、无人理解的寂寞与无奈,进一步强化了她内心的孤独感。“一声恰到画楼西。云压小鸿低”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燕子的一声鸣叫正好传到画楼西边,这一声打破了寂静,却也更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和主人公的孤独。“云压小鸿低”则展现出天空中乌云低垂,仿佛要将鸿雁压低的景象,营造出压抑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主人公内心的愁绪如同这沉重的乌云一般,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高翥《采石》

下一篇:宋·宋太祖《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