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ù
yuè
shí
宿
dōng
lí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kàn
jìn
jiāng
qiān
wàn
fēng
xián
yún
mèng
jiè
xiōng
zhāo
西
sài
shān
qián
yuè
lái
tīng
dōng
lín
zhōng
yuǎn
zhī
jīn
zài
dào
lǎo
sēng
néng
xiāng
féng
chuāng
shú
shuì
shuí
jīng
jué
duì
rén
chōng

译文

看尽江、湖、河、海,阅过千万山峰,小小的云梦泽薮,哪里会芥蒂在胸?借得一点天真,请来了西塞山前的月亮,与我一齐倾听东林寺的钟声。没有想到我今天能够再次故地重游,老僧却记得八年前相逢的情景。我敞开窗儿睡了,是谁把我惊醒?原来远处的村野,还有水碓夜舂。

逐句剖析

"看尽江湖千万峰":看尽江、湖、河、海,阅过千万山峰,

"不嫌云梦芥吾胸":小小的云梦泽薮,哪里会芥蒂在胸?

# 芥:芥蒂,比喻心中的嫌隙或不快。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如苏轼《送路都曹》诗有“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云梦:楚国泽名。其址大致包括今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地区。

"戏招西塞山前月":借得一点天真,请来了西塞山前的月亮,

# 西塞山:在湖北省大冶县东,山临长江,是古代水战的要塞。按放翁《入蜀记》称:“十六日过新野夹。有石濑茂林,始闻秋莺。沙际水牛至多,往往数十为羣,吴中所无也。地属兴国军大治县,当是土产所宜尔。晚过道士矶。石壁数百尺,色正青,了无窍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自过小孤,临江峯嶂无出其右。矶一名西塞山,即元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

"来听东林寺里钟":与我一齐倾听东林寺的钟声。

"远客岂知今再到":没有想到我今天能够再次故地重游,

# 今再到:陆游曾于1171年(乾道七年)入蜀中途来东林寺游览。

"老僧能记昔相逢":老僧却记得八年前相逢的情景。

"虚窗熟睡谁惊觉":我敞开窗儿睡了,是谁把我惊醒?

# 虚窗:敞开窗。

"野碓无人夜自舂":原来远处的村野,还有水碓夜舂。

# 野碓:碓是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木杠,杠的一端装置一块圆石,以足连续踏木杠的另一端,石连续起落,可以舂米,故舂米有连续的声响。野碓,山野间的水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开篇以议论手法切入主题,首联通过理性陈述奠定全篇基调。颔联呈现了尘世烦虑消弭的意境,隐现出对仕途生活的疏离感。颈联采用转折性叙事结构,借与寺中老僧的对话展开往昔追忆,透露出诗人与东林寺的历史渊源。尾联以动静对比作结,呼应诗题所述的宿寺场景。全诗在写景叙事中融入哲理思考,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寄情山水、顺应自然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年)赴蜀途中经九江,曾登览庐山并夜宿东林寺。八年后淳熙五年(1178年)初,宋孝宗诏令其返京,诗人遂于二月自成都启程,从成都沿长江东下。是年六月途径九江故地时创作此诗,同年秋方抵临安都城。该作是诗人在二次途经九江期间,重访东林寺时有感而发的纪行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游记诗。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时空对话、动静交织的禅寺夜境,表达了宦海浮沉中寻求超脱的心境。诗中既以“看尽江湖”的羁旅回望展现阅世沧桑,又以“戏招明月”“野碓自舂”的灵动意象,传递出挣脱俗累、物我两忘的精神突围,最终在古寺钟声与夜舂水碓的永恒节律里,完成对人生际遇无常的豁达观照。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戏招西塞山前月”运用时空转换,将千里之外的西塞山月光虚写与眼前的东林寺钟声实写结合,拓展诗意空间;“野碓无人夜自舂”实写水碓自舂之景,暗含诗人虚写的禅意心境,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以动衬静:尾联“野碓无人夜自舂”通过水碓夜舂的动感声响,反衬出古寺深夜的静谧空灵;“来听东林寺里钟”以钟声的悠扬余韵烘托出方外之地的超然寂静,钟声愈响愈显环境清幽。拟人:“戏招”二字赋予明月以人格,使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相映成趣;“来听”拟人化描写钟声,将无生命物象转化为具有审美意趣的诗歌主体。借景抒情:末句“野碓无人夜自舂”看似平淡写景,实则蕴含诗人历经沧桑后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以自然声响收束全诗,留下袅袅余韵。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以一句突兀而意蕴深远的“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开篇,仿佛历经千山万水归来,心怀壮志与无限感慨。他的足迹从临安延伸至夔州,再辗转至南郑,而后调职成都府,又在蜀州、嘉州留下官迹,最终顺流而下,抵达九江。这八年的宦游生涯,让他不仅饱览了巴山蜀水的壮丽,更穿越了汉中、云栈、剑阁的险峻,长江、汉水的浩荡,以及洞庭湖的烟波浩渺,真可谓“看尽江湖”,见证了无数峰峦的巍峨。“不嫌云梦芥吾胸”一句,巧妙融合了司马相如与苏轼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于广阔天地的胸襟。云梦泽虽大,但对于已览尽天下美景的他来说,不过是心中小小的一隅,既能包容,也能释然。宦海的浮沉、人间的恩怨,在他心中更是微不足道。此诗开篇即议论,生动勾勒出诗人的行程,抒发了他内心的豁达与旷远。颔联以洒脱之笔,再次展现了他的豪放与豁达。在东林寺留宿的夜晚,他仰望皎洁的明月,聆听寺内悠扬的钟声,这份清幽之境让他沉醉。回想起乾道六年中秋之夜,那轮如紫金盘的明月曾在西塞山前与他相伴,如今在庐山脚下重逢,他心生欢喜,邀月共赏古寺钟声。月下闻钟,不仅是美的享受,更引人深思。这两句诗既写实又含蓄,透露出诗人对东林寺的喜爱之情。颈联诗人自称“远客”,未曾料想今日能旧地重游,心中满是惊喜。而老僧还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更让他感动不已。这两句诗看似浅显,实则意蕴深厚,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随遇而安生活的向往。尾联敞窗而眠,诗人睡得香甜,忘却尘世纷扰。这里的“谁惊觉”不仅指人,也暗含各种声响。诗人以“虚窗熟睡”点明心境之宁静,全诗意境尽在其中。而结句则以野碓夜舂的田园景象,将诗人沉寂的心灵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宁静境界。

4. 作品点评

全篇通过空灵超逸的意境营造,展现出道家顺应自然、委运任化的哲学意蕴。诗中“野碓无人夜自舂”句,虽在句法上承袭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经典范式,但通过将静态场景置换为动态劳作场景,实现了意象重构与意境创新。韦诗以静穆空寂见长,陆诗则于静谧中寓生机,二者在时空维度与表现手法上形成差异化的审美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最似东坡。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卷九

# 水碓,闽浙最多。放翁此句及元周权诗:‘野碓舂泉分涧急’,皆善于写水碓者也。

清陆廷灿《南村随笔》

# 通首情景交融,收有奇气。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啼鸟》

下一篇:宋·舒岳祥《绿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