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风流":依然一派欢度元宵的热闹之景,
# 一片风流:指依然一派欢度元宵的热烈景象。
"今夕与谁同乐":今夜又能与谁一同赏乐呢。
# 今夕:指元宵之夜。
"月台花馆":月光下的亭台楼阁,花丛中的宾馆,
# 月台花馆:月光下,花丛中,依旧台馆林立,但已弥漫敌骑的尘埃。月台:月下的楼台。花馆:花丛中的宾馆。馆:这里应指宾馆。
"慨尘埃漠漠":早已蒙上漫漫尘埃。
# 漠漠:密布貌;布列貌。,尘埃:指铁骑扬起的尘埃。,慨:慨叹。
"豪华荡尽":昔日的豪华消散殆尽,
# 豪华荡尽:昔日繁华都已消歇,只有青山依然秀美耳。豪华:指元宵节的繁华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个太平景象已荡然无存。荡尽:完全消歇,荡然无存。
"只有青山如洛":唯有青山依旧,似洛中的山那么秀美。
# 青山如洛:青山似洛中的山那么秀美。
"钱塘依旧":钱塘江依旧,
# 钱塘:指钱塘江。
"潮生潮落":潮起潮落。
# 潮生:潮涨。
"万点灯光":万千灯火,
"羞照舞钿歌箔":都羞愧于照耀那歌舞的场面。
# 舞钿歌箔:这里用来比喻宫庭歌舞的繁华场面。钿,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箔,用金做成的薄片。
"玉梅消瘦":梅花清瘦,
# 玉梅:喻后妃。
"恨东皇命薄":好似怨恨春光薄命。
# 东皇:春神。
"昭君泪流":昭君泪流满面,
# 昭君:喻宫女。
"手捻琵琶弦索":手中弹奏着琵琶的弦索。
# 弦索:指乐器上的弦,泛指弦乐器,这里指琵琶。,捻:琵琶弹奏指法之一。
"离愁聊寄":满腔离愁只能暂且寄托,
# 聊寄:暂且寄托。
"画楼哀角":在戍楼传来的悲哀的号角声中。
# 哀角:悲哀的号角声。,画楼:指戍楼。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情感怀之作。这首词通过描写临安岌岌可危之际的元宵之夕,深切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上片通过描写“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等景象,将台馆弥漫敌骑尘埃、昔日豪华消歇,只有青山依旧、江潮如故的画面呈现出来,借这些景物抒发了豪华荡尽、国家即将灭亡的感慨,以及山雨欲来、大厦将倾的危机感。拟人:下片“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一句将灯光拟人化,赋予灯光以人的情感,说其因照见国家将亡而人们仍沉溺歌舞的场景而感到羞耻,借此讽刺了那些醉生梦死之徒。比喻:下片“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中,“玉梅”喻南宋后妃,“东皇”喻皇帝,以梅花的凋残怨恨春光命薄,来暗示后妃因皇帝无能无法保护自己而命运坎坷。“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中,“昭君”喻宫嫔,通过昭君流泪无心弹奏琵琶的形象,表现出宫嫔预感国家末日来临的惶惶不可终日。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生情,细腻勾勒出景物依旧而繁华尽逝的苍凉感慨。开篇“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词人以诘问之姿,将眼前看似热闹的元宵盛景与潜藏的危机并置——灯火依旧璀璨,街市仍现熙攘,可元军压境、临安被围,这座孤城早已人心惶惶,朝不保夕。在此绝境下,即便有人试图“借酒浇愁”,也不过是强颜欢笑,欢愉背后更显悲戚。“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词人笔触转向月光下的亭台楼阁、花丛馆舍,往昔雅致的园林胜地,如今却被敌骑扬起的滚滚尘埃所笼罩,静谧的夜色中,危机四伏。收尾四句“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词人从青山、江潮两个维度展开,以自然之永恒反衬人世之无常:昔日的奢华繁盛已消散如烟,唯有青山如洛阳之景般苍翠依旧,钱塘江潮涨潮落亦不改其态。“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二句,将景语凝练为情语,赋予自然景物浓重的悲剧色彩,字里行间弥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与“大厦将倾”的危机感。而身为宫廷乐师的词人,面对家国危局,除了无奈悲叹,亦无回天之力。下片以灯光、玉梅、昭君为意象载体,借物喻人,层层递进地抒发王朝末日的深沉哀怨。“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词人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让往昔绚烂的火树银花,在国家危亡之际“羞照”歌舞场面。这“羞”的不仅是物,更是那些在国难当头仍沉溺享乐、甚至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以景寓情,暗含辛辣讽刺。“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词人化用清代刘熙载《词概》中“寄言”之妙法,以凋残的梅花隐喻南宋后妃,将春光比作皇帝。梅花凋零,恰似后妃在国破之时命运坎坷;怨恨春光短暂,实则委婉道出她们对皇帝无力护佑的怨怼。“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词人以昭君自比宫中嫔妃,刻画她们在末日将至时,满心惶恐、无心奏乐的悲戚之态。词至末句“离愁聊寄,画楼哀角”,词人将离宫之痛、亡国之悲,尽数寄托于戍楼传来的呜咽号角声中。这撕心裂肺的哀鸣,恰似为南宋王朝奏响的挽歌。以元宵佳节的热闹起笔,却以悲怆哀角收尾,一喜一悲,形成强烈对比,尽显词人对王朝覆灭的沉痛哀悼与无限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以元宵为背景,抒发沉痛亡国之悲的词作。词人在临安城被围、南宋王朝濒临覆灭之际,借景抒情,将国破家亡的哀伤融入元宵夜景之中,并运用寄言手法,以物喻人,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悲痛。全词情意真挚,意境悲怆,是一首很有特点的元宵题材作品。
# 结句借画楼哀角,聊寄离愁,总结全篇,既点明题旨,又暗合词牌《传言玉女》本意。
中国社科院教授杨积庆《唐宋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释鉴《黄巢墓》
下一篇:宋·魏夫人《好事近·雨后晓寒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