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uán
yán
·
·
qián
táng
yuán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3
piàn
fēng
liú
jīn
shuí
tóng
yuè
tái
huā
guǎn
kǎi
chén
āi
háo
huá
dàng
jìn
zhǐ
yǒu
qīng
shān
luò
qián
táng
jiù
cháo
shēng
cháo
luò
wàn
diǎn
dēng
guāng
xiū
zhào
diàn
méi
xiāo
shòu
hèn
dōng
huáng
mìng
zhāo
jūn
lèi
liú
shǒu
niǎn
xián
suǒ
chóu
liáo
huà
lóu
āi
jiǎo

译文

依然一派欢度元宵的热闹之景,今夜又能与谁一同赏乐呢。月光下的亭台楼阁,花丛中的宾馆,早已蒙上漫漫尘埃。昔日的豪华消散殆尽,唯有青山依旧,似洛中的山那么秀美。钱塘江依旧,潮起潮落。万千灯火,都羞愧于照耀那歌舞的场面。梅花清瘦,好似怨恨春光薄命。昭君泪流满面,手中弹奏着琵琶的弦索。满腔离愁只能暂且寄托,在戍楼传来的悲哀的号角声中。

逐句剖析

"一片风流":依然一派欢度元宵的热闹之景,

# 一片风流:指依然一派欢度元宵的热烈景象。

"今夕与谁同乐":今夜又能与谁一同赏乐呢。

# 今夕:指元宵之夜。

"月台花馆":月光下的亭台楼阁,花丛中的宾馆,

# 月台花馆:月光下,花丛中,依旧台馆林立,但已弥漫敌骑的尘埃。月台:月下的楼台。花馆:花丛中的宾馆。馆:这里应指宾馆。

"慨尘埃漠漠":早已蒙上漫漫尘埃。

# 漠漠:密布貌;布列貌。,尘埃:指铁骑扬起的尘埃。,慨:慨叹。

"豪华荡尽":昔日的豪华消散殆尽,

# 豪华荡尽:昔日繁华都已消歇,只有青山依然秀美耳。豪华:指元宵节的繁华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个太平景象已荡然无存。荡尽:完全消歇,荡然无存。

"只有青山如洛":唯有青山依旧,似洛中的山那么秀美。

# 青山如洛:青山似洛中的山那么秀美。

"钱塘依旧":钱塘江依旧,

# 钱塘:指钱塘江。

"潮生潮落":潮起潮落。

# 潮生:潮涨。

"万点灯光":万千灯火,

"羞照舞钿歌箔":都羞愧于照耀那歌舞的场面。

# 舞钿歌箔:这里用来比喻宫庭歌舞的繁华场面。钿,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箔,用金做成的薄片。

"玉梅消瘦":梅花清瘦,

# 玉梅:喻后妃。

"恨东皇命薄":好似怨恨春光薄命。

# 东皇:春神。

"昭君泪流":昭君泪流满面,

# 昭君:喻宫女。

"手捻琵琶弦索":手中弹奏着琵琶的弦索。

# 弦索:指乐器上的弦,泛指弦乐器,这里指琵琶。,捻:琵琶弹奏指法之一。

"离愁聊寄":满腔离愁只能暂且寄托,

# 聊寄:暂且寄托。

"画楼哀角":在戍楼传来的悲哀的号角声中。

# 哀角:悲哀的号角声。,画楼:指戍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是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元宵节的外在景象,看似热闹的场景下,处处透露着衰败的气息。楼台馆阁布满尘埃,曾经的繁华已然消散,唯有青山和钱塘江潮依旧保持着往昔模样。词人借景抒情,将眼前景与心中情交织,抒发对繁华不再的深沉感慨,以及对局势危急的隐忧。下片词人运用拟人、隐喻手法,借物喻人。以灯光的“羞愧”,讽刺在危局中仍贪图享乐的人;以梅花的凋零、昭君的悲泣,暗喻宫中女子在国势衰微下的悲惨命运与哀怨情绪。最后以戍楼的哀角声收尾,将离愁别绪与王朝将倾的悲痛,融入这凄凉的声响之中,尽显哀婉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贵族拉开攻灭南宋的战争序幕。至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秋,元军分三路直逼南宋都城临安。德祐二年二月,南宋朝廷投降,皇帝、皇后及三宫众人被俘,被迫北迁,身为宫廷乐师的汪元量也在其中。而这首描写临安元宵节的词作,发出“尘埃漠漠”的慨叹,应创作于元军兵临城下之时,即德祐二年正月十五,这也是南宋国都临安的最后一个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情感怀之作。这首词通过描写临安岌岌可危之际的元宵之夕,深切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上片通过描写“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等景象,将台馆弥漫敌骑尘埃、昔日豪华消歇,只有青山依旧、江潮如故的画面呈现出来,借这些景物抒发了豪华荡尽、国家即将灭亡的感慨,以及山雨欲来、大厦将倾的危机感。拟人:下片“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一句将灯光拟人化,赋予灯光以人的情感,说其因照见国家将亡而人们仍沉溺歌舞的场景而感到羞耻,借此讽刺了那些醉生梦死之徒。比喻:下片“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中,“玉梅”喻南宋后妃,“东皇”喻皇帝,以梅花的凋残怨恨春光命薄,来暗示后妃因皇帝无能无法保护自己而命运坎坷。“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中,“昭君”喻宫嫔,通过昭君流泪无心弹奏琵琶的形象,表现出宫嫔预感国家末日来临的惶惶不可终日。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生情,细腻勾勒出景物依旧而繁华尽逝的苍凉感慨。开篇“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词人以诘问之姿,将眼前看似热闹的元宵盛景与潜藏的危机并置——灯火依旧璀璨,街市仍现熙攘,可元军压境、临安被围,这座孤城早已人心惶惶,朝不保夕。在此绝境下,即便有人试图“借酒浇愁”,也不过是强颜欢笑,欢愉背后更显悲戚。“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词人笔触转向月光下的亭台楼阁、花丛馆舍,往昔雅致的园林胜地,如今却被敌骑扬起的滚滚尘埃所笼罩,静谧的夜色中,危机四伏。收尾四句“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词人从青山、江潮两个维度展开,以自然之永恒反衬人世之无常:昔日的奢华繁盛已消散如烟,唯有青山如洛阳之景般苍翠依旧,钱塘江潮涨潮落亦不改其态。“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二句,将景语凝练为情语,赋予自然景物浓重的悲剧色彩,字里行间弥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与“大厦将倾”的危机感。而身为宫廷乐师的词人,面对家国危局,除了无奈悲叹,亦无回天之力。下片以灯光、玉梅、昭君为意象载体,借物喻人,层层递进地抒发王朝末日的深沉哀怨。“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词人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让往昔绚烂的火树银花,在国家危亡之际“羞照”歌舞场面。这“羞”的不仅是物,更是那些在国难当头仍沉溺享乐、甚至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以景寓情,暗含辛辣讽刺。“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词人化用清代刘熙载《词概》中“寄言”之妙法,以凋残的梅花隐喻南宋后妃,将春光比作皇帝。梅花凋零,恰似后妃在国破之时命运坎坷;怨恨春光短暂,实则委婉道出她们对皇帝无力护佑的怨怼。“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词人以昭君自比宫中嫔妃,刻画她们在末日将至时,满心惶恐、无心奏乐的悲戚之态。词至末句“离愁聊寄,画楼哀角”,词人将离宫之痛、亡国之悲,尽数寄托于戍楼传来的呜咽号角声中。这撕心裂肺的哀鸣,恰似为南宋王朝奏响的挽歌。以元宵佳节的热闹起笔,却以悲怆哀角收尾,一喜一悲,形成强烈对比,尽显词人对王朝覆灭的沉痛哀悼与无限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以元宵为背景,抒发沉痛亡国之悲的词作。词人在临安城被围、南宋王朝濒临覆灭之际,借景抒情,将国破家亡的哀伤融入元宵夜景之中,并运用寄言手法,以物喻人,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悲痛。全词情意真挚,意境悲怆,是一首很有特点的元宵题材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结句借画楼哀角,聊寄离愁,总结全篇,既点明题旨,又暗合词牌《传言玉女》本意。

中国社科院教授杨积庆《唐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鉴《黄巢墓》

下一篇:宋·魏夫人《好事近·雨后晓寒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