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淡碧":寒冷的天空澄澈碧绿,
"带翳柳轻云":云雾遮蔽着柳树,
"护花深雾":浓雾笼罩着花朵。
"艳晨易午":艳丽的早晨很快就到了中午。
"正笙箫竞渡":此时正是笙箫齐鸣,人们竞相划船竞渡,
# 渡:一本作“沸”,一本作“波”。
"绮罗争路":身着绮罗的人群争相赶路。
"骤卷风埃":忽然间狂风卷起尘埃,
"半掩长蛾翠妩":半掩住美女们蛾眉翠黛般的面容。
# 蛾:一本作“娥”。
"散红缕":红色的丝缕飘散。
"渐红湿杏泥":渐渐杏花被雨打湿融入泥土,
"愁燕无语":忧愁的燕子默默无语。
"乘盖争避处":乘车的人争着寻找避雨之处。
"就解佩旗亭":在旗亭解下玉佩换酒,
"故人相遇":与故人在此相遇。
"恨春太妒":只恨春光太容易消逝。
"溅行裙更惜":溅湿了行人的裙裳更觉可惜,
"凤钩尘污":凤头鞋也被灰尘污损。
"酹入梅根":把酒洒在梅树根下,
"万点啼痕暗树":无数的泪痕般的雨滴洒落在暗绿的树上。
"峭寒暮":傍晚时分春寒料峭。
"更萧萧、陇头人去":更加萧索的是,陇头的行人渐渐离去。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寒食节题材的作品。描绘了寒食节西湖时晴时雨的天气变化以及游人的各种活动姿态,借景与事展现了节日氛围,也流露出词人对节令景象变化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描绘西湖寒食晴日时“艳晨易午。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的繁华热闹,与下片“骤卷风埃……愁燕无语”的雨中狼狈、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天气变化对游湖场景及氛围的巨大影响。用典:此词用典精妙,如“解佩旗亭”一句,巧用唐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典故。其原意是贺知章与李白初遇时,极为赏识李白,因忘带钱,便解下腰间象征身份的金龟换酒与李白畅饮。在本词中,作者以贺知章解金龟换酒的举动自比,当在湖旁酒店与老友不期而遇时,解下自己的玉佩换酒相待,借此表达出与老友重逢的欣喜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出与典故中相似的豪爽与对友人的热忱。拟人:“恨春太妒”将“春”赋予人的“嫉妒”情感,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这场破坏游湖兴致春雨的嗔怪;“愁燕无语”把燕子当作有忧愁情绪的个体,使燕子形象更具感染力,增强了情景的生动性。想象:“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词人将眼前的春雨想象成醇酒浇灌梅树,又幻化成泪帘遮暗梅林,通过奇特想象,使画面更具感染力与奇幻色彩。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冷空”三句,从视觉层面细致入微地勾勒出西湖寒食清晨的景象,白云于蓝天飘荡,其阴影不时为湖边柳色添上几分黯淡,湖中晨雾如轻纱般袅袅升起,仿若护花的温柔屏障,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冷的氛围,同时暗伏雨意。“艳晨”三句,笔锋一转,描绘出西湖寒食游人踏青的热闹非凡之景。游人在难得的春日艳阳下,感觉时光飞逝,转瞬从清晨到了晌午。此时,湖面上游船密密麻麻,如蚁群涌动,笙歌悠扬不断;岸堤上年轻女子们比肩接踵,人群似水流淌,相互争道前行,一幅繁华的春日游湖图跃然纸上。语言上用词精妙,“冷”“澹”“艳”“竞”“争”等,精准地描绘出景色特点与人物状态,生动展现出从清晨朦胧到晴日繁华的变化。语言风格细腻婉约,将西湖景色与游人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上借清晨之景奠定情感基调;先描绘晴日繁华,为后文雨景的变化作铺垫,形成对比。情感主旨通过对西湖寒食清晨到晴日的景色及游人活动的描写,展现出西湖寒食节的热闹氛围,也隐含着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对即将变化的隐隐担忧。下片:“乘盖”三句承接上片雨景,因雨,乘轿游春之人纷纷寻找避雨之处,词人在湖旁酒店与老友不期而遇,遂解下玉佩换酒款待友人。“恨春”三句,在酒桌上,词人将这场雨拟人化为“春姑娘”嫉妒心作祟,致使游春女子罗裙湿透、双足沾满尘埃,尽显狼狈之态。“酹入”两句,词人发挥奇特想象,将春雨想象成浇灌梅树的醇酒,又似泪帘遮暗远处梅林。“峭寒暮”两句,描绘出春寒在傍晚愈发浓重,寒风中有人吹奏《陇头曲》渐行渐远,暗示游湖众人在傍晚逐渐散去。语言想象奇特的语句,“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用词富有感染力,生动地展现出雨中梅林的朦胧之美。同时,“恨春太妒”等表述,语言活泼且情感鲜明。表达技巧多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拟人手法使情感表达更生动;想象拓展了意境,增添奇幻色彩;用典丰富了作品内涵。此外,以景结情,通过描绘傍晚寒风、《陇头曲》声及游人散去之景,含蓄地表达情感。情感主旨此片通过一系列描写,抒发了词人在西湖寒食一日游中,面对天气变化、人事际遇的复杂情感。既有与老友相遇的欣喜,又有对春雨破坏游兴的懊恼,以及对时光流逝、繁华易逝的感慨与怅惘。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勾勒出西湖寒食当日天气的更迭以及游人的百态,为后世留存了古代风俗的生动写照。
# 不过写春阴变雨耳。“骤卷风埃”,从轻云深雾一变。“红湿杏泥”,从冷空淡碧一变。却用“笙箫”二句横空一断,从游人眼中看出,带起下阕。“艳晨易午”,“恨春太妒”,是通篇眼目。天气既变,人情亦乖,奈此良辰美景何,极浓厚深挚。
近代陈洵《海绡说词》
# 此为寒食日重遇去姬于西湖之词。“更萧萧陇头人去”,此言人之去,正如流水不知向何处矣,说明煞是可怜。“更”字跌进一层。此词为姬去世后第一个寒食作。“遇雨”、“遇故人”为词中眼目。
近代杨铁夫《吴文英及其《梦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