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娥坠柳":柳叶如愁眉紧锁的怨女般飘落,
"离佩摇葓":红蓼花穗摇曳如离人的玉佩,
# 葓:水藻,水草。,离佩:化用郑交甫遇二仙女故事。
"霜讯南圃":秋霜已悄然侵袭南园。
"漫忆桥扉":恍惚间想起桥畔边的,
"倚竹袖寒日暮":倚竹而立的佳人,单薄衣袖难御暮色寒凉。
"还问月中游":还询问月中遨游的事,
# 月中游:用唐明皇游月宫故事。
"梦飞过、":梦中飞向月宫、
"金风翠羽":金风拂面,翠鸟翩跹。
# 翠羽:翠鸟。,金风:秋风。
"把残云、":将残存的云彩、
"胜水万顷":水间万顷秋色,
"暗熏冷麝凄苦":暗暗熏染成冷香萦绕的凄苦。
"渐浩渺、":一片寒波渺茫、
"凌山高处":登上山之高处。
"秋澹无光":沧浪亭的一片冷落淡漠的秋色,
"残照谁主":这斜阳秋树的主人是谁呢。
"露粟侵肌":桂花带露水沾上肌肤,
# 露粟:状桂花神态。
"夜约羽林轻误":是入夜约会过羽林郎而被他轻率误期的缘故。
# 羽林:化用赵飞燕私通羽林射鸟者故事。
"翦碎惜秋心":桂花的花蕊因惜秋而心碎,
# 翦:一作“剪”。
"更肠断、":更教人肝肠寸断、
"珠尘藓路":桂花坠落长满苔藓的小径。
# 珠尘:状桂花坠落。
"怕重阳":只怕重阳临近,
"又催近、":又催得、
"满城细雨":满城的风雨。
# 细雨:一作“风雨”。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词。描绘了南宋沧浪亭畔桂花凋零的萧瑟秋景,勾勒出凄凉意境,暗喻故国衰亡之痛。既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更寄寓了对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深切忧虑,体现了吴文英“潜气内转”的词风与深沉家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怨娥坠柳”以愁娥喻柳叶飘零,写尽秋意萧瑟;“倚竹袖寒”将桂树幻化为寒夜倚竹的佳人,孤影与残照相映,写尽凄凉况味;“残照谁主”更以问句拟人化斜阳,暗讽南宋主事者寥落,国运如秋桂凋零无人问津。全篇以物拟人,将桂之孤贞与家国之恸浑然相生,凄婉中见沉郁。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萧瑟秋意起兴,通过多重意象构建苍凉意境。“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三组意象构成秋日三重奏:柳叶如含愁怨女垂落枝头,红蓼花穗似离人玉佩摇曳生姿,而“霜讯”作为拟人化笔法,既点明时序更迭,又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感知。词人以半拟人手法勾勒南圃秋景,将视觉感知转化为情感投射:“怨娥”既是柳叶的形态描摹,更是词人主观情思的外化;“离佩”既状花穗之形,复寓离别之思。当目光投向沧浪亭桥畔桂树时,词境陡转:“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此处借桂树生发奇想,将虬枝幻化为佳人素袖,在暮色寒烟中凝成永恒剪影。“桥扉”意象既实指园林建筑,又暗含时空阻隔的怅惘。词人思绪在现实与幻境间往复:“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此问非问桂而问月宫,将眼前金粟凝香与月中桂影叠合,更以“金风翠羽”暗藏密码:金风指秋令,翠羽既喻竹影摇曳,又暗合沧浪亭历史典故。当笔触重返现实,“把残云剩水万顷,暗薰冷麝凄苦”构成强烈视觉反差:浩渺云水间,唯余桂香如冷麝般幽幽漫溢,在暮色中凝结成无言的凄怆。这种由拟人到现实的转进,既完成今昔对比,更以"残云剩水"暗喻家国飘零,其苍凉况味远超传统咏物诗的“庭草无人”“空梁落燕”之境。下片聚焦沧浪亭的沧桑变迁,以冷笔写热肠。“渐浩渺、凌山高处”视角陡升,词人登临纵目,但见寒波浩荡间,斜阳将尽未尽,投下“秋澹无光”的怅惘底色。“残照谁主”四字力透纸背,既是对园林无主现状的叩问,更是对家国命脉的深沉忧虑。这种历史纵深超越韩王旧苑的表层叙事,直指时代巨变的创痛记忆。词人再展艺术想象,将桂影幻化为历史佳人:“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反用赵飞燕典故而另铸新意。桂蕊如金粟凝露,词人却赋予其香艳联想,设想佳人因夜约爽约而肌肤生粟,既写桂花形色,又暗藏“香冷”的时空错位。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在“翦碎惜秋心”处达至高潮:词人将桂花细蕊解作“惜秋”情切而心碎,以“珠尘藓路”暗喻时光蚀痕,其笔触之精微,较之姜夔“数峰清苦”更显雕龙之技。结句“怕重阳,又催近、满城风雨”化用潘大临诗意而另翻新境:倒装句式强化时间压迫感,“满城风雨”既是自然时序的必然,更是家国飘摇的隐喻。词人以“怕”字为枢机,既写桂花零落的自然规律,更暗含对山河破碎的锥心之痛。这种哀而不伤的含蓄表达,恰似桂香在冷麝中氤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选词雅致且意象鲜活,结构层次井然。上下片均以全景勾勒起笔,继而聚焦桂花形态。上片运用拟人技法,既呈现其清丽风姿,又通过修竹云水的意象组合,暗喻芳华孤寂之境。下片转以残照无主的画面铺陈,赋予其人格化特征,展现其于萧瑟中悄然零落的寂寥轨迹。全篇在冷香疏影间渗透着锥心之痛,既有对生命的哲思凝望,亦含对孤独的审美观照。
# 沧浪亭,旧为孙承祐家园,后归韩靳王。梦窗词中屡赋沧浪名胜,皆寓中兴之感,似因孙、韩故迹,托寄遥深。
清郑文焯《唐宋词汇评:两宋卷》
# 此亦伤宋室之衰也。“月中游”用唐玄宗事。“残云剩水”,则无复霓裳之盛矣。“夜约羽林”用汉武帝事,“轻误”则屯卫非人矣。沧浪韩王别业,故家乔木,触目生哀。故后阕遂纵怀故国。“残照谁主”,不禁说出。重阳催近,光景无多,势将岌岌。词则如五云楼阁,缥缈空际,不可企矣。“金风翠羽”是七夕,“月中游”则中秋也,重阳又催近,由此转出,离合之妙如此。豪宕感激,真气弥满,却非稼轩。尝论词有真气,有盛气。真气内充,盛气外著,此稼轩也。学稼轩者无其真气,而欲袭其盛气,鲜有不败者矣。能者则真气内含,盛气外敛。
近代陈洵《海绡说词》
# 梦窗殁于理宗时,未及宋之末造,故集中感怀君国之思,与碧山、玉田、草窗异。但此词既非怀人,又非自感,而一片凄苦之音,将何所指?观其“剩水残云”“残照谁主”等句,殆感汴京往事耶?上阕“月中游”四句、下阕“秋心”二句,用笔幽遂,情韵复哀而弥长,是梦窗擅胜处。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