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雨中船":雨中的江面上,船只闪烁着灯火。
"客思绵绵":客居他乡的思绪如丝般绵延不绝。
#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离亭春草又秋烟":离别的长亭边,春草刚刚枯萎又笼上秋烟。
# 离亭:道旁供人歇息的亭子。
"似与轻鸥盟未了":仿佛与轻盈的鸥鸟有未完成的盟约,
# 鸥盟:与鸥为盟,指隐居江湖。
"来去年年":年复一年地在此往返。
"往事一潸然":一想起往事就潸然泪下。
# 潸然:流泪的样子。
"莫过西园":最令人伤感的莫过于西园的回忆。
# 西园:诗词中对园林的泛称,这里指作者在临安的住所。
"凌波香断绿苔钱":昔日美人步履轻盈的踪迹已消失,唯留绿苔如铜钱般覆盖地面。
# 绿苔钱:即绿苔。因苔点形状圆如铜钱,故称苔钱。,香断:指所恋亡故。,凌波:本意是美人飘逸的步履,这里代指所思念的女子。
"燕子不知春事改":燕子不知春光早已逝去,
"时立秋千":仍时常停在秋千上。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怀人的词,借雨中灯火行船、离亭秋烟春草、西园绿苔秋千、燕子栖息秋千等景象,写出了词人客居他乡的绵绵愁思与对往昔情缘的深挚追忆。
2. 分段赏析
上片“灯火雨中船。客思绵绵。”开篇以“灯火”“雨中船”两个意象切入,勾勒出一幅江夜雨航图:细密的雨丝笼罩江面,船舱内灯火昏黄摇曳,舟行无定的漂泊感与客居异乡的愁绪自然交融。“绵绵”二字叠用,既状雨丝之连绵不绝,亦喻“客思”之悠长缱绻,将视觉景象与心理感受勾连,使“客思”有了具体的附着物。人在雨夜孤舟中,本就易生孤寂之感,加之灯火朦胧、雨幕低垂,抒发了身世浮沉的茫然。“离亭春草又秋烟。似与轻鸥盟未了,来去年年。”“离亭”点明地点,乃昔日送别之处,自带伤别意蕴;“春草又秋烟”以季节更迭写时间流逝,春草繁茂到秋烟苍凉,不过是岁月轮回的一瞬,却暗含词人年复一年在此徘徊的执着。“又”字极妙,写自然时序的更替,写出了时光的无情与情思的固执。“似与轻鸥盟未了”转而以景喻情,借与轻鸥“未了之盟”象征某种未了的情缘或约定,用笔含蓄委婉,不直言思念何人、未了何事,却以鸥鸟的年年往复暗示自己与往事的牵绊。“来去年年”与“春草又秋烟”呼应,强化了时光流逝中情丝未断的怅惘,为下片追忆往事埋下伏笔。下片“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换头直抒胸臆,“往事”二字将思绪从眼前景拉回昔日情,“潸然”则点破因回忆而生的悲恸。“莫过西园”以劝阻之语写内心挣扎:并非不想过访西园,而是不忍触碰旧地的记忆,承载着太多悲欢,“莫过”二字恰恰透露出词人对西园的刻骨铭感。这种“欲说还休”的笔触,比直接铺陈往事更具感染力,为后文描写西园现状做了情绪铺垫。“凌波香断绿苔钱。燕子不知春事改,时立秋千。”“凌波”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代指昔日情人的轻盈步履,“香断”则暗示情人已逝或情缘已绝,昔日芬芳杳然无踪,唯有“绿苔钱”铺满地面。“绿苔钱”三字兼具形象与质感,既状苔藓圆如钱币的形态,亦暗含“钱”的象征意味,再多的青苔也无法赎回逝去的时光。结句“燕子不知春事改,时立秋千”尤为精妙:燕子无知,仍时时停驻在秋千之上,仿佛故人仍在;而词人有情,却深知“春事已改”,昔日欢情再难重现。燕子的“不知”与词人的“知”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写哀情。秋千作为西园的标志性物象,在此与燕子的动态结合,呼应了前文“莫过西园”的心理。
3. 作品点评
从这首词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梦窗词构思缜密、情意委婉的独特魅力。上片“似与轻鸥盟未了,来去年年”,下片“燕子不知春事改,时立秋千”与之遥相呼应,前后映照,在虚实相生间,将词人绵邈深沉的情感,以含蓄委婉的笔触缓缓铺陈,尽显梦窗词深曲幽微的艺术造诣。
# 前半写作客情怀,宛转动人。况旧梦西园,凌波香断,则劳薪双足,益自伤矣。“燕立秋千”,与“黄蜂频扑秋千索”句,一若有知,一若无知,而感人怀抱则同。唐人诗“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一兴禾黍之悲,一寓故家之感。此词咏燕,则有悱恻之怀。无情之燕子,久看世态,似胜于人之有情;但万有终归寂灭,则无情与有情,亦彭殇一例耳。
近代词学家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舟行感旧之词。起五字述舟中景色。“客思”,旅怀也。“春草”“秋烟”,言经年在途中也。“似与”二句感慨往来不止一年也。换头句感旧事而伤情也。“莫过西园”,伤情之地,不忍重过也。“凌波香断”,西园之人已去,空余绿苔也。“燕子”二句言只有燕子犹来也。
近代文学家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下一篇:宋·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