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面铜花冷不收":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
# 铜花:铜镜。比喻水波清澈如镜。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玉人垂钓理纤钩":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
# 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
"月明池阁夜来秋":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 夜来秋:指比秋天还冷。
"江燕话归成晓别":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
# 晓:清晨时分。
"水花红减似春休":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
# 水花红:水边红蓼,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
"西风梧井叶先愁":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 叶先愁:树叶先凋谢。,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井:即露井,无盖井。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描绘了秋夜池阁月明、玉人垂钓的清幽景象,以及江燕话别、红花凋零、西风梧叶的萧瑟之景,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伤秋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西风梧井叶先愁”,回望往昔与恋人作别之际,借西风里井畔梧桐落叶的凄清之景烘托伤感氛围。情景交融:“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这位玉人被视作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月亮是眼前真实的景致,湖面倒映的“玉人”则是虚幻的影像,一真一幻在词中巧妙交融,既见词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透着脉脉温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传情,匠心独运地勾勒出西湖秋夜清寒寂寥的画卷,意境奇幻而幽美。湖面水波不兴,宛如明镜,将月影完美地倒映其中,形成“月影沉璧”的静谧画面。然而词人却敏锐捕捉到梧桐叶悄然飘落的瞬间,为这幅画面染上了一层浓郁的秋意,字里行间皆是清冷萧疏之态。“冷不收”三字尽显词人巧思,表面写铜镜遗落寒夜无人问津,实则暗含孤寂心绪。正如陈洵在《海绡说词》中所解读:“‘玉人垂钓理纤钩’实为月影倒影,并非真有玉人垂钓。”词人凝望湖面,见月影摇曳,恍惚间似有玉人垂钩理丝,而这位玉人,正是月宫嫦娥的幻景。以真实月影为依托,虚幻玉人为点缀,虚实交织间,词人的奇绝想象展露无遗,也为词作增添了一丝脉脉温情。结句“月明池阁夜来秋”,既点明词人于池阁赏月观景的场景,又借“夜来秋”三字,委婉道出其辗转难眠时秋风侵体的寒意,巧妙地将外在的秋寒与内心的凄怆融为一体。下片笔锋一转,追忆往昔与情人的离别之景。词人以西风掠过井畔梧桐,落叶纷飞的肃杀景象,为这段回忆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拂晓时分,与情人依依惜别,抬眼望去,湖岸红莲已然凋尽,萧瑟的西风裹挟着梧桐落叶纷飞。词人选取江燕分飞、水花红减等意象,生动描绘出“劳燕分飞、花自飘零”的凄婉画面。“水花红减”四字,既直观展现了荷花凋败的景象,又借时光的流逝,暗暗倾诉着对情人的深切相思。词作以景作结,西风劲吹,梧桐叶簌簌作响,仿佛在悲叹秋日的寂寥。这既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更是借梧桐飘零暗喻自身身世的浮沉,景中含情,将词人悲切的心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勾勒的景致朦胧而独具韵致,传递的情愫深邃且饱含赤诚。
# 陈洵·《海绡说词》云:“以玉人言风景之佳耳。”又云:“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
清陈洵《海绡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