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烟亦非雾":不是烟,也不是雾,
"幂幂映楼台":它浓密地笼罩着楼台。
# 幂幂:浓密状。
"白鸟忽点破":白鸟飞来,点破了野色的沉寂,
"夕阳还照开":道斜阳低低地照着,又仿佛一把剑,把它剖开。
"肯随芳草歇":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
# 歇:消歇,消失。
"疑逐远帆来":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
"谁谓山公意":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
# 山公: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登高醉始回":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一种虚无且难以名状的野色境界。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旷达、乐观,沉醉于自然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烘托:“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一句运用了烘托手法。此句通过白鸟的飞行和残阳的映照来烘托野色。白鸟快速飞过,好似“点破”野色,残阳的光线洒下,仿佛“照开”野色。诗人没有直接描述野色具体是什么样子,而是借助白鸟和残阳的动态行为,从侧面突出野色的存在和特点,使无形的野色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虚实结合:“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是虚实结合的典型。“非烟亦非雾”描述的是野色那种难以名状的虚幻特质,这是虚写,给人一种模糊、抽象的感觉;“幂幂映楼台”则将野色与具体的楼台联系起来,描绘出野色如烟雾般笼罩楼台的实景,以楼台为依托,让虚幻的野色有了具体的附着点,虚实相生。
3. 分段赏析
首联“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诗人运用否定中带有肯定的手法,将野色与烟雾相联系,虽言其非烟非雾,却又指出二者具有相近的流动虚幻特质,以楼台这一实物为参照,说明野色如烟雾般浓密地笼罩着,借此表明野色无所不在,且巧妙地将烟雾融入野色的描绘,使野色的形象初步建立。颔联“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诗人在此处巧妙地运用动词,为画面注入灵动与活力。洁白的鸟儿在广袤的野地里突然飞过,好似一把利刃“点破”了原本浑然一体的野色;而那西斜的残阳,将余晖洒向野外,仿佛缓缓地把野色“照开”。这一“点破”一“照开”,不仅使野色具有了动态变化,还让画面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原本无形的野色在白鸟与残阳的作用下,变得生动可感,仿佛触手可及。颈联“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诗人延续借物写色的手法,进一步拓展野色的形象。野色仿佛有着自己的意志,它不愿随着芳草的凋零而消散,展现出一种坚韧与持久;又好像怀着某种追逐的执念,紧紧跟随着远处航行的帆船,逐渐靠近。这里通过芳草的消歇和远帆的移动,赋予野色以生命般的特质,使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自然万物紧密相连的存在,借助这些具体事物的变化,让野色的存在感愈发强烈。尾联“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诗人以山简自况,借山简镇守襄阳时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的典故,言自己登山醉酒,借醉酒眼花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在朦胧中使野色的描绘更进一层。
上一篇:宋·陈景沂《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