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ī
yáng
xué
shè
shū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3
bái
yún
lài
xiāng
yáo
hàn
yuàn
shuí
rén
zòu
dòng
xiāo
duō
nàn
wèi
yīng
fèng
niǎo
cái
yóu
jiāo
liáo
piáo
yán
xīn
hái
qín
zhōng
jūn
hèn
xiāo
dàn
shǐ
使
wén
tiān
wèi
sàng
jiàn
sōng
yuàn
shān
miáo

译文

看到天空中无所依赖的流云,不由得思绪万千,想到飘渺不可期的遥远的京城,此时此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在那皇家官苑歇奏洞箫呢?对于我来说,尽管世路艰难,遭遇诸多不幸,也绝不会应该唱着“凤兮凤兮”,在心中生出遁世归隐的念想。虽说我才华微薄,但也应该像张华一样写出《鹪鹩赋》以自我寄托。我向往着如颜回一般,就算身处贫穷也能处之泰然,不因贫穷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与乐趣,如果能够得到像钟期一样的知音,我辛苦求学的遗憾会立即消解。只要是上天没有来使礼乐斯文消失,我这棵涧底之松又何必埋怨长在山顶的苗木呢?

逐句剖析

"白云无赖帝乡遥":看到天空中无所依赖的流云,不由得思绪万千,想到飘渺不可期的遥远的京城,

# 帝乡: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无赖:无所依赖。

"汉苑谁人奏洞箫":此时此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在那皇家官苑歇奏洞箫呢?

# 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是汉民族非常古老的乐器,简称作箫,发音清幽凄婉。,汉苑:指皇家官苑。

"多难未应歌凤鸟":对于我来说,尽管世路艰难,遭遇诸多不幸,也绝不会应该唱着“凤兮凤兮”,

# 凤鸟: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多难:多不幸遭遇。

"薄才犹可赋鹪鹩":在心中生出遁世归隐的念想。虽说我才华微薄,但也应该像张华一样写出《鹪鹩赋》以自我寄托。

# 赋鹪鹩:写出《鹪鹩赋》。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薄才:指微薄的才能。犹不才。常用为自谦之辞。

"瓢思颜子心还乐":我向往着如颜回一般,就算身处贫穷也能处之泰然,不因贫穷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与乐趣,

# 瓢思颜子:颜子的典故。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食瓢饮”的原义是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指颜回生活虽然清苦,却依旧不改乐道的志趣,后用以比喻安贫乐道。

"琴遇钟君恨即销":如果能够得到像钟期一样的知音,我辛苦求学的遗憾会立即消解。

# 琴遇钟君: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但使斯文天未丧":只要是上天没有来使礼乐斯文消失,

# 斯文天未丧:《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受困,他说:“如果老天不丧失‘文’,那么匡人能把我怎样呢?”孔丘说的“文”是指礼乐。他认为周文王死后,正是他继承了文王的礼乐制度的一套理论。后人遂以“斯文”指儒者或文人,也用指文雅、典雅。“未伤斯文”喻指文雅犹存。,但:只。

"涧松何必怨山苗":我这棵涧底之松又何必埋怨长在山顶的苗木呢?

# 山苗:指山上初生的草木,也喻指世袭高位的庸才。,涧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睢阳学舍书怀》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品之一。诗的首联表达出远离朝廷的落寞和无奈;颔联以鹪鹩自喻,虽才疏学浅,但仍能以诗赋自遣,写出面对国难家愁的无力感;颈联化用颜回箪食瓢饮之乐与伯牙子期知音之遇,彰显安贫乐道、渴求知音的心境;尾联是假使之语,实则是说文雅不存,庸才世袭高位,自己却才高位卑。全诗语言凝练,善用对比与象征,融合自省、愤懑与昂扬之气,体现了范仲淹早期“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写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那一年,范仲淹刚满26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写寒门士子的精神坚守与家国抱负的七言律诗。全诗洋溢着寒窗苦读数载,会当一博天下的豪情,更抒发了范仲淹甘于清苦、洁身自好、寻求知音的殷切渴望和充满自信的乐观主义精神,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交融在一起,让人振奋,给人激励。

2. 写作手法

用典:“白云无赖帝乡遥”:暗引西汉王褒以《洞箫赋》得重用的典故,既表达对仕途的渴望,又隐含对寒门难达帝乡的无奈;“多难未应歌凤鸟”:化用《论语》中楚狂接舆劝孔子避世的典故,表明诗人拒绝隐退,坚持入世济世的决心;而“赋鹪鹩”则借西晋张华以《鹪鹩赋》自荐的故事,强调即便微才亦能有所作为;“瓢思颜子”:以颜回“箪食瓢饮”的安贫乐道精神自勉,呼应儒家“修身”思想;“琴遇钟君”则用伯牙子期之典,暗喻对知音与政治机遇的渴求。对比:通过二者生长环境的对比,隐喻寒门与世族的阶层差异,揭示“才高位卑”的社会矛盾 。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直接描写了他当时的困境和心情:寄读他乡,身世飘零,犹如无根可依的白云,只能无奈地遥望着东南故乡,梦中的祖居,苏州吴县;这时又听到了幽咽的洞箫声,心头更添了几许凄凉。西汉时梁孝王曾在古商丘建“睢苑”,这里的“汉苑”即指当时的应天府。颔联两句,勉励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自甘沉沦,不能像凤鸟一样隐遁世外,而要向晋代张华那样的人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凤鸟”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借颂高清恬淡的凤鸟,劝诫孔子别再忙忙碌碌,沉迷于凡乱之世而不可救药。“鹪鹈”是《庄子》中提到的一种小鸟,它“巢于森林,不过一枝”。西晋时,张华出身贫寒,年少即有大志,朱未成名时写过篇《鹪鹩赋》勉励自己。阮籍读后大为激赏。称赞张华“有王佐之才”,后来事实果然如此。诗颈联,范仲淹写自己虽然生活贫窭,但自甘其乐,虽然出身寒微,但有宏伟抱负,希望遇到知音和伯乐。这里又用了两个典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蛾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诗尾联,表达了青年范仲淹的一种必胜信念,只要自已不懈追求,自强不息。理想终会实现。孔子周游列国,选经匡邑时,被民众围困,窘迫不堪。左思是借涧底的大松树却不如山顶的小树苗高的自然现象,抨击晋代门阀士族专权、贤能之士得不到重用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范仲淹却反用其意,比原诗的主题意义更为积极。

4. 作品点评

综观此诗,直抒胸臆,格调高迈,催人奋发,而且用典贴切,语言朴素,情景交融,达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在当时承袭五代柔靡浮艳风气、西昆体盛行的宋初诗坛上,这是一首难得的佳作。这首诗是我们所能见到的范仲淹最早的诗歌作品,也鞭策着他以后整个的政治生涯和人生历程,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的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城南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晁端礼《鹧鸪天·八彩眉开喜色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