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wén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3
bǎo
yīng
táo
zhòng
lái
liǔ
qīng
dàn
zhī
yòng
wèn
qián
chéng

译文

吃饱了的蚊子就像一颗圆圆的樱桃,身形沉重,而一旦它饿了,就轻飘飘的,像一片柳絮。只要能让我离开这里,上哪里去都可以。

逐句剖析

"饱去樱桃重":吃饱了的蚊子就像一颗圆圆的樱桃,身形沉重,

# 饱去樱桃重:吃饱时身体像红樱桃般沉重。

"饥来柳絮轻":而一旦它饿了,就轻飘飘的,像一片柳絮。

# 饥:饿。

"但知离此去":只要能让我离开这里,

"不用问前程":上哪里去都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蚊》是北宋范仲淹所作的五言绝句。全诗以蚊子为描写对象,上半部分通过对比,将蚊子饱食与饥饿时的不同形态生动展现,观察细腻。下半部分看似是诗人不堪蚊子叮咬想离开的戏言,实则蕴含人生哲学,即面对困境时,可暂避锋芒。该诗特点在于以小见大,从生活中蚊子叮咬小事,引出人生处事之道,既展现其对生活细节关注,又体现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于平淡中见智慧,富有启迪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戍边期间,范仲淹不仅要应对军事防务等诸多难题,还要忍受生活上的困苦。蚊虫肆虐便是其中一项困扰。在被蚊子叮咬、不堪其扰的情况下,他触景生情,以随性而生动的笔触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蚊子饱食后如樱桃般沉重,饥饿时似柳絮般轻盈的姿态,以及其只知离去、不问前程的状态。通过对蚊子形象的刻画,或单纯展现诗人所见蚊子的饮血姿态,或有所隐指,引发读者思考。

2. 写作手法

比喻:“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将吸饱血的蚊子比作沉重的樱桃,把饥饿时的蚊子比作轻盈的柳絮,形象地描绘出蚊子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特点,让读者对蚊子的模样有更直观的感受。对比:“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把蚊子饱食后如樱桃般沉重的状态与饥饿时似柳絮般轻盈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蚊子吸食血液前后在体态上的巨大反差,生动展现了蚊子的特性。

3. 分段赏析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从形象塑造角度,诗人以“樱桃重”比喻饱食后的蚊子,以“柳絮轻”比喻饥饿时的蚊子,精准勾勒出蚊子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让蚊子形象鲜活呈现。在语言运用上,“重”与“轻”二字形成强烈反差,简洁有力,尽显炼字功夫。从表达技巧看,这两句运用比喻与对比手法,生动展现蚊子形态变化,为后两句哲理抒发蓄势。“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内容主题方面,此句表面是打趣要躲开蚊子,实则借避蚊小事,蕴含在困境中暂避锋芒的人生哲理。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直白易懂。表达技巧上,采用借事抒情方式,借避蚊行为抒发人生态度,以小见大,使诗歌从单纯咏物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丰富了诗歌内涵,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在古诗领域,专门描写“蚊子”的诗作颇为鲜见,此诗看似仅围绕诗人眼中蚊子展开,绘其饮血之态,引发诗兴,然或许亦有所隐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洛下闳》

下一篇:宋·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