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ùn
zhāi
shì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3
sān
chū
zhuān
chéng
bìn
zhāi
zhōng
xiāo
guò
chán
shī
jìn
shū
jiǔ
yuán
duō
bìng
yún
shān
lài
yǒu
shī
bàn
huáng
huā
qiū
shǎng
jiàn
jiāng
míng
yuè
guī
chí
shì
jiān
róng
dào
sài
shàng
shuāi
wēng
zhī

译文

我多次出任州郡长官,如今两鬓已如丝般斑白,郡斋中的生活潇洒自在,比那禅师还要闲适。近来疏远了歌舞美酒,只因身体常常患病,幸而还有诗歌相伴,才不辜负这云山胜景。秋雨中赏着盛开的黄花,兴致勃勃精神健旺,在明月映照的江面上,我流连忘返归返太迟。世间的荣耀与屈辱何必去说呢,就连那塞上的老翁也懂得其中的道理。

逐句剖析

"三出专城鬓似丝":我多次出任州郡长官,如今两鬓已如丝般斑白,

"斋中萧洒过禅师":郡斋中的生活潇洒自在,比那禅师还要闲适。

# 过:一作胜。

"近疏歌酒缘多病":近来疏远了歌舞美酒,只因身体常常患病,

"不负云山赖有诗":幸而还有诗歌相伴,才不辜负这云山胜景。

# 云:四库本作青。

"半雨黄花秋赏健":秋雨中赏着盛开的黄花,兴致勃勃精神健旺,

"一江明月夜归迟":在明月映照的江面上,我流连忘返归返太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世间的荣耀与屈辱何必去说呢,

"塞上衰翁也自知":就连那塞上的老翁也懂得其中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郡斋即事》为北宋范仲淹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围绕诗人在郡斋的生活体验展开,彼时诗人屡遭外放,虽已两鬓斑白,却在郡斋的日常中寻得洒脱之姿。因身体抱恙,他褪去往日宴饮的欢愉,转而以诗词为舟,徜徉于山水之间,将满腔情思寄寓于云山胜景。诗中描绘了秋日赏黄花、月夜临江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致的钟情,以及超脱于世间荣辱之外的旷达心境。这首诗将个人生活情趣与深刻的人生思考相融合,既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又体现其豁达超脱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郡斋即事》写于范仲淹仕途三遭贬谪之际,彼时他刚赴任饶州,在郡斋履职期间有感而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三出专城”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在政治上的“三起三落”,他三次出任州郡等地方长官,历经沧桑,不知不觉间两鬓已如白色的蚕丝。然而,诗人并未因仕途坎坷而颓废,反而说自己在斋中过得潇洒自在,比禅师还要清高脱俗。“潇洒”一词体现了诗人的精神风貌,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让人意外又敬佩。此联开篇即交代了诗人的仕途经历和精神状态,为下文具体描述其郡斋生活做了铺垫。“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诗人近来因身体多病,疏远了歌酒等纵情娱乐的活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失落,因为他可以依靠写诗来与自然对话,排遣寂寞,享受郡斋的清幽生活。“云山”指代远离尘世的地方,与首联中“斋中潇洒胜禅师”相呼应,突出了郡斋的环境特点。这一联通过对比,写出了诗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中找到的新乐趣,体现了他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颈联“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此联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秋天,细雨绵绵,诗人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盛开的菊花,精神健旺;夜晚,明月倒映在江面上,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这宁静美好的景色之中,迟迟不愿归去。“半雨”“一江”对仗工整,将秋天清霖吹面、秋高气爽、黄花清香、江清月白的景象表现得典型而到位。“健”“迟”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了诗人赏菊时的兴致之高,“迟”字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观赏江月时的痴迷与沉醉。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潇洒生活和高雅情趣。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前一句直抒胸臆,诗人认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值得一提,表现出他对名利的淡泊和豁达的胸怀。后一句借典抒情,以“塞上衰翁”自比,运用了塞翁失马的典故,暗示自己虽然遭贬,但也能像塞翁一样,懂得祸福相依的道理,乐享山水,陶醉其中。这一联既总结了全诗,点明了诗人郡斋潇洒生活的缘由,又升华了主题,体现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心境和高尚情操,与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表达的思想相契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祖禹《游李少师园十题·竹径》

下一篇:宋·陈舜俞《开先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