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落笔凌鲍谢":辛弃疾下笔写诗的才华超越鲍照和谢灵运,
# 鲍谢: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和谢灵运。,凌:超过。
"退避声名称学稼":他为了避开声名而自称学稼(稼轩)。
"十年高卧不出门":辛弃疾十年间隐居家中不出门,
# 十年:辛弃疾于绍熙五年(1194)在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任弹劾落职,退居上饶,至嘉泰三年被起用,前后凡十年。
"参透南宗牧牛话":已经透彻地领悟了南宗关于牧牛的禅学话语(一种禅理)。
# 南宗:佛教禅宗派别之一,以六祖惠能为宗。,参透:体会深切。
"功名固是券内事":建功立业本来就是他分内之事,
# 券内事:有把握的事。
"且葺园庐了婚嫁":暂且先修缮园林房舍,完成子女的婚嫁之事。
# 葺园:修补。
"千篇昌谷诗满囊":辛弃疾有像李贺(昌谷)那样的千篇好诗装满口袋,
# 昌谷:唐诗人李贺,住河南昌谷。
"万卷邺侯书插架":又像李泌(邺侯)那样有万卷藏书插满书架。
# 邺侯:唐李泌,德宗时宰相,封邺侯,家有藏书。
"忽然起冠东诸侯":忽然间辛弃疾崛起成为东部众官员之首,
# 东诸侯:做浙东诸州的长官。
"黄旗皂纛从天下":皇帝的旨意从天而降(任命他)。
# 黄旗皂纛:形容安抚使的仪仗。皂囊,黑色的大旗。
"圣朝仄席意未快":圣明的朝廷渴求贤才的心意还没有满足,
# 仄席:即侧席,不正坐,表示尊重贤者。
"尺一东来烦促驾":朝廷的诏书从东边传来,催促他赶快启程赴任。
# 尺一:指昭书。沼书长一尺一寸。
"大材小用古所叹":把大的人才用于小的地方,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叹的事情,
# 大材小用:用于小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不能尽其才。
"管仲萧何实流亚":辛弃疾实际上可与管仲、萧何这类人相媲美。
# 流亚:同一类的人。,管仲萧何:均为古代贤相。管仲,齐桓公相,使齐国富强。萧何,汉初名相,辅助刘邦战胜项羽,成就帝业。
"天山挂旆或少须":在天山挂起军旗(出征)或许可以稍作等待,
# 少须:稍待,稍等。,天山挂旆:指立功边疆。
"先挽银河洗嵩华":先引来银河之水清洗嵩山和华山(指收复中原地区)。
# 嵩华:指嵩山和华山,泛指沦陷的中原地区。
"中原麟凤争自奋":中原地区的杰出人才们都争相奋起,
# 麟凤:豪杰之士。
"残虏犬羊何足吓":那些残余的敌人(像犬羊一样)哪里值得惧怕。
"但令小试出绪余":只要让辛弃疾稍微施展一下他剩余的才能,
# 绪余:余力。
"青史英豪可雄跨":就可以超越青史上的那些英豪人物。
"古来立事戒轻发":自古以来建立功业要戒除轻率行动,
"往往谗夫出乘罅":往往会有谗言小人趁着机会出现(进谗言)。
# 乘罅:钻空子。
"深仇积愤在逆胡":我们对那些叛逆的胡人有着深切的仇恨和长久的愤怒,
"不用追思灞亭夜":不必再去回想像李广受辱灞亭(灞亭夜)那样的事情了。
# 灞亭夜:指李广失意时在灞亭受辱,后杀灞亭尉以报私仇之事。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诗中盛赞辛弃疾才华堪比鲍照、谢灵运,文学成就颇高,同时认为其才能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却长期未得重用。表达了诗人对辛弃疾的高度评价,希望他能在北伐中担当重任,结连中原忠义民兵,完成恢复中原及关陕之地的功业,同时也叮嘱辛弃疾不要在意过去被排挤倾陷之事,防范小人陷害,一心向全民族的敌人斗争。体现了诗人与辛弃疾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深厚友谊,以及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对辛弃疾的期待与鼓舞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将辛弃疾比作管仲、萧何,通过历史典故来盛赞辛弃疾的卓越才能,表明他是能担当治国安邦重任的一流人才。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对辛弃疾的赞美、期待以及劝勉,如“大材小用古所叹”“古来立事戒轻发”等句,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这首诗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开篇以鲍照、谢朓为比,凸显辛弃疾文采冠绝的才子本色,却以"学稼"之名自隐江湖。"十年高卧""参透牧牛"的意象,既写出其退隐时的淡泊心境,亦暗含对南宋朝廷长期闲置贤才的隐晦批判。陆游以"南宗牧牛话"的禅意,暗喻友人虽身隐田园,却始终未忘世事,为后文的仕途转折埋下伏笔。"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圣朝仄席意未快,尺一东来烦促驾。"四句笔锋陡转,以"忽然"二字点出命运突变:辛弃疾从闲云野鹤的隐士,一跃成为节制一方的东诸侯。"黄旗皂纛"的威严仪仗,与"尺一促驾"的急切征召,形成动静交织的画面,既展现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亦隐含对人才久被搁置的遗憾。陆游以"仄席意未快"的细节,暗示朝廷虽重用上将,却未完全发挥其潜能。"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此联直抒胸臆,将辛弃疾比作管仲、萧何般的治国良相,直言其遭遇"大材小用"的历史遗憾。"天山挂旆""银河洗嵩华"的壮阔想象,既描绘出收复中原的战略蓝图,又寄寓着对友人领军北伐、清扫胡尘的殷切期待。陆游以"少须"二字,既承认时机未到的现实,又鼓励友人保持耐心,静待天时。"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笔锋转向对中原局势的展望,以"麟凤"喻中原志士的奋起,以"犬羊"斥金兵的渺小。"小试绪余"四字,既肯定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又暗含对南宋朝廷不敢大用的讽刺——即便仅施展部分才华,亦可在青史留名。陆游以"雄跨英豪"的期许,激励友人不必因现状而自馁,始终保持收复河山的壮志。"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收尾处转为劝勉,以"戒轻发"提醒友人谋略需慎,以"谗夫乘罅"暗指此前遭排挤的经历。但笔锋一转,强调"深仇积愤在逆胡",将个人恩怨升华为民族大义。"不用追思灞亭夜"的劝慰,既呼应历史上李广遭辱的典故,又点明家国仇恨才是真正需要铭记的使命。陆游以此句完成对友人的精神鼓舞,将全诗提升至民族大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