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舞时不须拍":我起舞时狂态尽显,不依节拍,
# 舞时不须拍:不依节拍胡乱跳舞。
"梅花乱插乌巾香":随意地把梅花插在黑色的头巾上,那梅花的香气扑鼻而来。
# 乌巾:乌角巾,一种黑色的帽子。,乱:随意。
"尊前作剧莫相笑":在酒杯前尽情地嬉戏玩耍,你们可别笑话我,
# 作剧:嬉戏。,尊:一作“樽”。
"我死诸君思此狂":等我死了之后,诸位就会怀念我现在这份狂放的模样了。
# 我死诸君思此狂:又作:我死诸君思此生。思:想念。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看梅绝句》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赏梅时狂放不羁的行为,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真我的精神风貌。表面上呈现出欢乐、随性的氛围,实则蕴含着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深沉感慨。陆游以“狂”态作掩护,将内心的苦闷与愤懑隐藏其中,借赏梅的狂放之举抒发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独特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夸张:首句“老子舞时不须拍”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自己跳舞时的自由洒脱,无需节拍的束缚,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姿态。这与常人跳舞需遵循节拍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诗人的随性和豪放,凸显其不拘泥于常规的性格特点。这种夸张与对比,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也为全诗奠定了狂放的基调。细节描写:“梅花乱插乌巾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乱插”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随意和率真,不拘小节;“香”则从嗅觉角度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和意境。通过对梅花插在乌巾上这一细节的刻画,不仅点明了赏梅的场景,更体现出诗人与梅花的融合,人花合一,暗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如同梅花般芬芳。直抒胸臆:“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想法。他在酒席前尽情嬉戏,不怕他人嘲笑,坚信自己死后别人会怀念他的这份“狂”。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直白地展现了诗人对自身行为的肯定和对独特个性的坚持,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豪情壮志以及不被理解的孤独。象征:诗中的梅花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诗人将梅花插在乌巾上,与梅花相伴,借梅花来象征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在那个报国无门的时代,梅花的傲立寒冬,恰似诗人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3. 分段赏析
首句“老子舞时不须拍”,陆游以“老子”自称,尽显豪放洒脱,透着一股随性与不羁。他跳舞时无需他人拍打节拍,便能自在起舞,既展现出他性格中不受拘束的一面,也暗示其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仿佛在说自己有着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无需外界规范。次句“梅花乱插乌巾香”,画面感十足。寒冬时节,陆游将梅花随意地插在乌巾之上,梅花的芬芳四溢。“乱插”二字,既点明了季节为冬季,又突出他的随性与率真,不拘小节,与梅花的自然之美相得益彰,透露出一种野逸与风雅兼具的情趣。第三句“尊前作剧莫相笑”,描绘出宴席间的欢乐场景。“尊”前的陆游与众人嬉戏玩耍,却不忘叮嘱旁人莫要笑话自己。这既展现出他在欢乐氛围中的投入,又有一种怕被误解的可爱心态,让人感受到他渴望融入又略带敏感的一面。末句“我死诸君思此狂”,以一种略带戏谑却又深情的口吻,表达出对自身行为的坚持与对未来的预言。他深知自己的“狂”态与众不同,坚信在自己离去后,旁人会怀念这份独特。这里的“狂”,既是行为上的放纵,更是对世俗束缚的挣脱,是他内心激情与壮志的外在体现。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梅花为精神镜像,借“乱插乌巾”的疏狂之态解构礼教桎梏,在物我互喻中重构生命价值。戏谑笔触暗藏对永恒的诘问,野梅的恣意既呼应魏晋“越名教”的叛逆,又折射出儒家风骨与道家超逸的深层碰撞,形成对抗沉郁现实的诗性突围。
上一篇:宋·高似孙《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