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章檐下春风面":含章殿下曾经衬得人容颜如春风的梅花,
# 春风面:美丽的容貌。,含章:宫殿名。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檐下,梅花落额上,成六出花,拂之不去。后世妇女效为“梅花妆”。
"造化功成秋兔毫":神奇地出现在画者笔下,简直巧夺天工。
# 秋兔毫:指毛笔。秋天兔毛极细,称秋毫,适于制笔。,造化:创造、化育,也指天地、自然界。
"意足不求颜色似":画者画梅不追求颜色等外在形似,
"前身相马九方皋":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只求其神韵。
#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伯乐荐之于秦穆公。公使求马,三月后得宝马,九方皋向穆公说是一匹黄色雌马。公使人取之,却是一匹黑色雄马。穆公怀疑九方皋不识马。伯乐说,九方皋相马,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列子·说符》。这里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前身:佛家语,前世之身。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此诗介绍了画师画水墨梅的高超技艺,画师追求意足而不求颜色相似,通过将其比作相马的九方皋,表达了绘画创作中应重神韵、意境,轻外表形似的理念,蕴含着“遗貌取神”的艺术审美,同时借绘画之理寓含知人论世需洞察本质的哲理。
2. 写作手法
用典:“前身相马九方皋”引春秋相马名家九方皋典故,九方皋相马时注重马的内在精华,不求表面,去掉现象,只关注应该审察研究的方面,抛弃了不必审察的方面。诗中以"相马重骨相轻皮毛"类比画梅"遗貌取神"的艺术观,表达画梅着重于营造意境与展现神韵,而非追求颜色的逼真相似。
3. 分段赏析
首句“含章檐下春风面”化用南朝寿阳公主梅花妆典故,将梅花比作仙子容颜。含章殿檐下的梅花落痕,恰似美人额间花钿,暗藏:“梅花能妆点容颜,容颜亦能映衬梅花”的互文妙趣。此句既写画中梅姿,更暗喻画师以人面写梅魂的高超技法。次句“造化功成秋兔毫”聚焦创作工具的精妙。“秋兔毫”特指毛笔尖端如兔毫般精细的笔锋,将自然造化之功(梅花天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画家运笔之巧)完美融合。看似夸赞画笔神奇,实则强调画师“以笔通造化”的艺术境界。第三句“意足不求颜色似”揭示艺术本质追求。打破“以色摹形”的传统桎梏,直指“重神轻形”的创作理念。就像九方皋相马不看皮毛看骨相,画家作画不拘泥于梅花本色,而着力捕捉其傲雪凌霜的精神气韵。末句“前身相马九方皋”用典故点睛艺术境界。将画师比作春秋相马名家九方皋,既暗合“遗貌取神”的美学传统,又赋予水墨梅以相马术的哲学深度——真正的艺术创作,当如伯乐识千里马,在形骸之外见真章。
# 去非《墨梅》绝句云:“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后徽庙召对,称赏此句,自此知名,仕官亦寖显。陈无己作《王平甫文集》后序云:“则诗能达人矣,未见其穷也。”故葛鲁卿于去非《简斋集序》遂用此语,盖为是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性情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及简斋出,始以老杜为师。《墨梅》之类,尚是少作;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万里路,诗益奇壮。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东坡云:“吟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陈简斋《墨梅》云:“含章阁下春风面,造化工夫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使事而得活法者也。
宋陈模《怀古录》
# (“病见昏花已数年”)来得特别。(“眼乱初逢未敢怜”)此世道人物变态之感也。末七字宛转三折,收拾曲尽。(“唯恨缁尘染素衣”)俗之所喜。(“前身相马九方皋”)犹涉比并。
宋刘辰翁
# 梅花庵主云:“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夫绘画之流,大有寥廓。尝观陈简斋《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此真知画者也。”
清恽寿平《瓯香馆集》
# 末二首有神无迹。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 诗人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很精辟地指出了客观世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迁想妙得”(顾恺之语)的特色,即承认为了赋予其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艺术家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和不拘形迹地摹仿自然,即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备,再上升到遗貌取神的境界的权利。这组诗是这种理论成功的例子之一,自来颇负盛名。
近现代文史学家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上一篇:宋·柴望《念奴娇·丙辰寄钱若洲》
下一篇:宋·曾极《覆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