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lái
shū
shū
zòng
néng
duō
kěn
shī
rén
shān
yǎn
qiān
fēng
lián
zhū

译文

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雨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逐句剖析

"雨来细细复疏疏":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

# 疏疏:稀稀的样子。

"纵不能多不肯无":雨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似妒诗人山入眼":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

# 山入眼:谓看清楚山。

"千峰故隔一帘珠":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 千峰故隔一帘珠: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似有似无。一帘珠:小雨疏落如珠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雨》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丝丝细雨稀稀拉拉的景象。杨万里运用拟人手法,将小雨描绘得栩栩如生。首句“雨来细细复疏疏”以叠字开篇,传神地刻画出小雨的特点。后两句则通过“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的描写,将小雨嫉妒诗人欣赏山色、故意遮挡山峰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和巧妙的拟人手法,成功地描绘出小雨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赋予小雨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新鲜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宋孝宗乾道(1067-1068年)年间,彼时诗人在旅途之中,恰逢小雨淅淅沥沥落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小雨的细腻景象,描绘了雨丝轻柔、稀疏的特点以及雨水凝聚成水珠滴落的过程,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生动观察与细腻感受,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热爱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一句,将小雨拟人化,仿佛小雨嫉妒诗人欣赏山峰,故意挂起珠帘遮挡,赋予了小雨以人的情感和行为‌。比喻‌:同样在这句诗中,“千峰故隔一帘珠”也将细密的小雨比喻成一层珠帘,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形态,增添了诗意的朦胧美‌。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小雨的特点,雨丝轻柔而稀疏,既不大也不肯停歇。首句用两组叠字“细细”与“疏疏”生动地刻画了小雨的形态,十分传神,与杨万里另一首诗《雨作抵暮复晴》中的“细雨如尘复如烟”相比,这里的小雨不是如尘似烟的毛毛雨,而是轻柔细密的雨丝。第二句从雨量上着笔,既不多也不少,正是小雨的特征。尽管是小雨,但下得久了,屋檐和树丛中渐渐凝聚起水珠,最终滴落下来。诗的后两句则通过拟人手法,将小雨赋予了情感。诗人说自己平生爱看山,而这雨似乎心生妒忌,故意从屋檐上滴落,形成一串串珍珠般的帘子,将远处的山峰遮挡。用“珠帘”来形容雨滴,十分贴切,因为小雨滴落时如串串珍珠,若是大雨,则成水线或水柱,雨本身便成了帘子。诗人调侃雨“妒忌”,这一笔法妙趣横生。虽然雨珠遮挡了山景,却为远山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隔着稀疏的珠帘眺望,反而比直接看山更具诗情画意。

4. 作品点评

诗仿佛信手拈来,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中所言,“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语言清新流畅,却蕴含深意,这正是杨万里小诗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心动”是什么意思?······佛家主张自心清净,当然是反对心动的;而诗人则相反,只有永远保持一颗活泼善感的心灵,才能够写出好诗来。······宋代诗人杨万里说:“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为什么春天的细雨既不肯索性下大一点儿,又老是不肯停?他说那是它在嫉妒我窗外有如此美丽的山色,所以故意下得像珠帘似的挡住我的视线。你看,这就是诗人。他们对大家看惯了的万物总是保持着一种关怀和敏感,所以经常能够发现生活中新鲜的情趣。

现代叶嘉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公溯《挈榼》

下一篇:宋·吴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