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zhì
ān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3
cáng
shū
wàn
juàn
jiào
jīn
mǎn
yíng
cháng
zuò
zāi
néng
pín
rén
gòng
nián
yǒu
míng
yuè
shēng
bàng
tāi
shān
suí
yàn
zuò
huà
chū
shuǐ
zuò
chuāng
fēng
lái
guān
shuǐ
guān
shān
jiē
miào
gèng
jiāng
líng
tái

译文

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

逐句剖析

"藏书万卷可教子":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

"遗金满籯常作灾":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

# 作:兴起,成为。,遗金满籯: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竹箱。

"能与贫人共年谷":能与贫人共享年谷,

"必有明月生蚌胎":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

# 明月:指珍珠。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山随宴坐图画出":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

# 图画:一作“画图”。,宴坐:闲坐。

"水作夜窗风雨来":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

# 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

"更将何物污灵台":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

# 灵台:此指心。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物:旧注:翁校本作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胡逸老致虚庵》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前两联通过“藏书教子”“与贫共谷”等典故赞美友人胡逸老诗礼传家、仁德济世的高尚品格;后两联以“山随宴坐”“水作夜窗”的虚实笔法,描绘致虚庵依山傍水的幽静环境,展现庵主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全诗融议论、写景、抒情于一体,典故精切,意境清远,既彰显友人的精神境界,亦投射出诗人自身澄明豁达的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黄庭坚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所作。黄庭坚因党争牵连,此前长期贬谪川蜀,次年将再贬广西宣州。此诗写于两次贬谪之间的短暂安定期,诗人由湘返赣途中,借宿胡逸老的书斋“致虚庵”,感其淡泊名利、诗礼传家之风,遂题诗相赠。诗中既是对友人的赞颂,亦暗含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对精神超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及表达生活感悟的诗。描绘了胡逸老致虚庵的环境,体现了胡逸老诗礼传家、仁爱善良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胡逸老的赞美以及对闲逸生活、澄澈心境的向往。这是一首写赠友与生活感悟的七言律诗,借藏书教子、与贫人共年谷、庵居山水等意象,写出了诗人对高雅品格和宁静生活境界的推崇。

2. 写作手法

用典:“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用韦贤教育儿子有成就的典故,表明诗书传家的好处;“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用孔融赞扬韦端儿子为明珠的典故,赞美胡逸老能培养出优秀子弟。通过用典,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表达效果。情景交融:“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在描写山水环境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宴坐的闲适和听雨的从容,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有机结合,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心境。衬托:正衬,颈联通过对致虚庵环境的描写,衬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首尾呼应: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观水观山皆得妙”回应颈联对山水的描写,“更将何物污灵台”与首联赞美胡逸老的品格相呼应,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虚实结合:颈联化实为虚部分体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什么样的“画图”为虚写,可让读者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的虚写实事。

3. 分段赏析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两句,诗人开篇发表议论。“藏书万卷可教子”,强调丰富的藏书能为教育子孙提供良好的条件,暗示胡逸老重视诗书传承。“遗金满籯常作灾”,运用韦贤的典故,指出只给子孙留下大量钱财往往会带来灾祸。此联通过对比,赞美了胡逸老以诗书传家的高尚品格,这种开篇直抒观点的方式,气势不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承接上句,进一步赞美胡逸老的仁爱。在灾年,他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展现出其善良的品质。“必有明月生蚌胎”使用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将优秀的子弟比作明月,认为胡逸老的仁爱之举会使其家族如同蚌中孕育明珠一般,培养出杰出的后代。此联既表达了对胡逸老品德的称赞,又寄托了对其家族的美好祝愿。​“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转到对致虚庵环境的正面描写。白天,诗人闲坐在庵中,眼前的山峦景色如同一幅幅图画般徐徐展开,一个“出”字,将静态的山景赋予了动态美,仿佛山峦主动呈现于眼前。夜晚,倚于窗前,只听见风雨飒飒而来,虽未亲眼看见风雨,却通过听觉营造出逼真的氛围。此联化静为动、化实为虚,同时将诗人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融入其中,从侧面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和广阔的胸襟。​“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总收全诗。以闲逸之心去观赏山水,山水的美妙境界便会常现于眼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洗涤心灵,使内心澄澈纯净,一尘不染。此联既赞美了胡逸老以闲逸之心对待生活,又借此表露了诗人自己追求内心宁静、远离世俗污浊的心境,与前文对胡逸老品格和庵居环境的描写相呼应,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六奇句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五

# 奇语。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熹《菩萨蛮·回文》

下一篇:宋·晁端礼《苏幕遮·碧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