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万卷可教子":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
"遗金满籯常作灾":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
# 作:兴起,成为。,遗金满籯: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竹箱。
"能与贫人共年谷":能与贫人共享年谷,
"必有明月生蚌胎":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
# 明月:指珍珠。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山随宴坐图画出":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
# 图画:一作“画图”。,宴坐:闲坐。
"水作夜窗风雨来":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
# 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
"更将何物污灵台":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
# 灵台:此指心。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物:旧注:翁校本作事。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及表达生活感悟的诗。描绘了胡逸老致虚庵的环境,体现了胡逸老诗礼传家、仁爱善良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胡逸老的赞美以及对闲逸生活、澄澈心境的向往。这是一首写赠友与生活感悟的七言律诗,借藏书教子、与贫人共年谷、庵居山水等意象,写出了诗人对高雅品格和宁静生活境界的推崇。
2. 写作手法
用典:“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用韦贤教育儿子有成就的典故,表明诗书传家的好处;“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用孔融赞扬韦端儿子为明珠的典故,赞美胡逸老能培养出优秀子弟。通过用典,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表达效果。情景交融:“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在描写山水环境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宴坐的闲适和听雨的从容,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有机结合,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心境。衬托:正衬,颈联通过对致虚庵环境的描写,衬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首尾呼应: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观水观山皆得妙”回应颈联对山水的描写,“更将何物污灵台”与首联赞美胡逸老的品格相呼应,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虚实结合:颈联化实为虚部分体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什么样的“画图”为虚写,可让读者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的虚写实事。
3. 分段赏析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两句,诗人开篇发表议论。“藏书万卷可教子”,强调丰富的藏书能为教育子孙提供良好的条件,暗示胡逸老重视诗书传承。“遗金满籯常作灾”,运用韦贤的典故,指出只给子孙留下大量钱财往往会带来灾祸。此联通过对比,赞美了胡逸老以诗书传家的高尚品格,这种开篇直抒观点的方式,气势不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承接上句,进一步赞美胡逸老的仁爱。在灾年,他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展现出其善良的品质。“必有明月生蚌胎”使用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将优秀的子弟比作明月,认为胡逸老的仁爱之举会使其家族如同蚌中孕育明珠一般,培养出杰出的后代。此联既表达了对胡逸老品德的称赞,又寄托了对其家族的美好祝愿。“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转到对致虚庵环境的正面描写。白天,诗人闲坐在庵中,眼前的山峦景色如同一幅幅图画般徐徐展开,一个“出”字,将静态的山景赋予了动态美,仿佛山峦主动呈现于眼前。夜晚,倚于窗前,只听见风雨飒飒而来,虽未亲眼看见风雨,却通过听觉营造出逼真的氛围。此联化静为动、化实为虚,同时将诗人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融入其中,从侧面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和广阔的胸襟。“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总收全诗。以闲逸之心去观赏山水,山水的美妙境界便会常现于眼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洗涤心灵,使内心澄澈纯净,一尘不染。此联既赞美了胡逸老以闲逸之心对待生活,又借此表露了诗人自己追求内心宁静、远离世俗污浊的心境,与前文对胡逸老品格和庵居环境的描写相呼应,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 五六奇句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五
# 奇语。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
上一篇:宋·朱熹《菩萨蛮·回文》
下一篇:宋·晁端礼《苏幕遮·碧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