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细细压茅堂":细细的秋日阴云,却沉重地压在茅草堂上,
"吟虫啾啾昨夜凉":昨夜变凉的天气,使得秋虫不停地啾啾吟唱。
# 吟虫:蛐蛐类秋虫。
"雨开芭蕉新间旧":芭蕉在雨中开放,新叶和旧叶相间着,
# 新间旧:新旧驳杂。
"风撼筼筜宫应商":风力巨大不断撼动着竹子,竹声如同宫商之乐。
# 宫:中国古代音乐分五音:宫、商、角、微、羽。
"砧声已急不可缓":捣衣声音四起,赶制新衣已是急切不可缓和,
# 砧声:在石砧上捣衣洗布之声。
"檐景既短难为长":秋日渐短,照射在屋檐形成的影子也渐渐变短了。
"狐裘断缝弃墙角":御寒的狐裘早已破烂不堪丢弃在墙角,
# 弃墙角:暗指自己不被重用,只能在北京(今河北大名)教书度日。,狐裘断缝:御寒用的狐裘衣裳已破旧,暗指宦况清贫。
"岂念晏岁多繁霜":哪里还会想着寒冷的冬日会遭遇诸多霜雪。
# 晏岁:岁晚,即冬日。
"茅堂索索秋风发":茅屋上的茅草被风吹得发出嗦嗦的声音,
"行绕空庭紫苔滑":独自在空无人影的庭院绕行,那雨后的青苔脚踩上去时十分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晚上秋雨又至,池塘水涨,蛙声一片,
"鹊转南枝夜深月":雨后寒月初升,乌鹊也因栖息不安而转向朝南的树枝。
"翻手覆手不可期":想那世上的交情淡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可信赖,
"一死一生交道绝":那称得上生死交情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湖水无端浸白云":那湖水只是无端地映出天上白云的影子,
"故人书断孤鸿没":却连代表老朋友书信的鸿雁的影子一丝也映照不出来。
# 孤鸿:即鸿雁,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常被运用在诗文中。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怀二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也是两首写景抒情诗。第一首,前六句通过对秋阴、虫鸣、芭蕉、竹声、砧声、檐景等景物的描写,细腻地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秋日画面。后两句写狐裘破旧无人缝补,表达诗人对物质困境的轻视,归于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兼具理趣与深情。第二首,前四句描写秋风、紫苔、蛙声、鹊影等,进一步烘托出秋日的凄清与孤寂。后四句转入对人情冷暖的感慨,通过对“翻手覆手”“一死一生”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别离中友谊的珍视,归于一种绵邈悠长的情感,兼具理趣与深情。这组诗通过平淡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凄清、寂寞的处境,同时又含蓄地传达出其洒脱、绵邈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描绘了秋风中茅堂的萧索与雨后空庭的苔滑景象,通过这些凄清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诗人官冷孤居、寂寥落寞的心境。“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则以雨中蛙声、月夜鹊转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同时借助曹操《短歌行》的诗意,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漂泊无依之感。化用:“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化用杜甫《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以及《史记·汲郑列传赞》“一死一生,乃知交情”的典故,以简洁的诗句表达出对世上交情淡薄、难以信赖的感慨,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以景结情:“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以湖水浸云、孤鸿不见的景象结尾,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与对友谊的渴望寓于景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通过“无端”二字,还透露出诗人对无法与故人相见、无法收到书信的无奈与埋怨之情。对比:“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诗中通过“蛙号”与“鹊转”两种动物的行为对比,表现出雨后凄清与月夜孤寂的不同氛围。蛙声虽多,但因天气寒冷而声带凄紧,与夏天热闹有趣的蛙鸣形成对比;寒鹊因栖息不安而转枝,与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绕树三匝的意境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拟人:“秋阴细细压茅堂。”诗人用“压”字赋予秋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秋阴有意压迫茅堂,营造出一种压抑、清冷的氛围,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开篇以“秋阴”入题,描写秋天的阴沉氛围。“细细”修饰“秋阴”,既表现了阴云的稀薄,又暗示其持续不断,仿佛在“压”着茅堂,给人压抑之感。“吟虫”一句则从听觉入手,以虫声的细微呼应“凉”字,营造出清冷的秋夜氛围,同时“昨夜”二字引出下文的白天景象。第三、四句:“雨开芭蕉新间旧,风撼筼筜宫应商。”此联从视觉与听觉入手,描写雨后芭蕉与风中竹子。“雨开芭蕉”写出雨后芭蕉的舒展,“新闲旧”则细致描绘新叶与旧叶相间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风撼筼筜”则从听觉描写风中竹子的声响,“宫应商”以音乐的五音比喻竹声,赋予自然之物以音乐性,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体察。第五、六句:“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此联转而描写秋天的典型景象。“砧声”是古代妇女捣衣的声音,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寒衣的制作。诗人用“已急不可缓”表现秋意的浓重与时间的紧迫。“檐景”则写秋天日短,屋檐下的日影难以延长,进一步渲染出秋天的萧瑟与凄清。后两句:“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怀。“狐裘断缝”与“弃墙角”表现出诗人生活的清贫与落寞,而“岂念晏岁多繁霜。”则体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洒脱态度,即便面对寒冷的岁末,也不为物质的匮乏而忧虑,表现出一种达观的心境。第二首:前两句:“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开篇描写秋风中的茅堂与空庭。“索索”形容秋风的萧瑟,与“茅堂”结合,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行绕空庭”则通过诗人的动作,表现出内心的落寞与无聊。“紫苔滑”进一步渲染出雨后庭园的空寂,暗示诗人官冷孤居的生活状态。第三、四句:“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此联从声与景入手,描写夜晚的景象。“蛙号”与“晚来雨”呼应,写出雨后池塘蛙声的凄紧,与夏天热闹的蛙鸣形成对比。“鹊转南枝”则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意,表现寒鹊在月夜中因栖息不安而转枝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氛围。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此联转入抒怀,感慨世态炎凉。“翻手覆手”化用杜甫《贫交行》的典故,表现人情的冷暖与交情的淡薄。“一死一生”则进一步强调真挚友谊的难得,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对世间虚伪交情的批判与对真挚友情的渴望。后两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湖水浸白云”本是寻常景象,但诗人用“无端”二字,表达对故人书信断绝的无奈与埋怨。“孤鸿没”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使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与对友情的珍视在景物描写中得以含蓄表达。
4. 作品点评
《秋怀二首》第一首轻视物质困难、追求洒脱的情怀不同,第二首更注重在离别中挖掘情感的深度与持久性。诗人以真挚的笔触,将友情的珍贵与离别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深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令人动容,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达到了巧妙的平衡,使作品兼具理趣与深情。
# 清和秀健,淡然以远。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