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祭秩皆三公":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
# 三公: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以示尊崇,后来用作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皆:一作“比”。,祭秩:祭祀仪礼的等级次序。
"四方环镇嵩当中":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
# 四方环镇嵩当中:是说东、西、南、北四岳各镇中国一方,环绕着中央的中岳嵩山。
"火维地荒足妖怪":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
# 火维:古代五行学说以木、火、水、金、土分属五方,南方属火,故火维属南方。维:隅落。
"天假神柄专其雄":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 柄:权力。,假:授予。
"喷云泄雾藏半腹":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
"虽有绝顶谁能穷":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
# 穷:穷尽,这里用作动词。
"我来正逢秋雨节":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
"阴气晦昧无清风":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 清:一作“晴”。,晦昧:阴暗无光。
"潜心默祷若有应":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
# 潜心默祷若有应:暗自在心里默默祈祷天气转晴,居然有所应验。
"岂非正直能感通":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
# 众峰:衡山有七十二峰。,静扫:形容清风吹来,驱散阴云。
"仰见突兀撑青空":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 青:一作“晴”。,突兀:高峰耸立的样子。
"紫盖连延接天柱":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
# 紫盖连延接天柱:“紫盖”两句:衡山有五大高峰,即紫盖峰、天柱峰、石廪峰、祝融峰、芙蓉峰,这里举其四峰,写衡山高峰的雄伟。
"石廪腾掷堆祝融":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
# 祝融:衡山有五峰,紫盖、天柱、石廪、祝融、芙蓉。,腾掷:形容山势起伏。
"森然魄动下马拜":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
# 拜:拜谢神灵应验。,魄动:心惊的意思。,森然:敬畏的样子。
"松柏一径趋灵宫":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 灵宫:指衡岳庙。,趋:朝向。,松柏一径:一路两旁,都是松柏。
"粉墙丹柱动光彩":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
# 动光彩:光彩闪耀。,丹柱:红色的柱子。
"鬼物图画填青红":墙上和柱子上画满了彩色的鬼怪图形。
# 鬼物图画填青红:墙上和柱子上画满了彩色的鬼怪图形。
"升阶伛偻荐脯酒":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
# 脯酒:祭神的供品。脯:肉干。,荐:进献。,伛偻:驼背,这里形容弯腰鞠躬,以示恭敬。
"欲以菲薄明其衷":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 明其衷:出自内心的诚意。,菲薄:微薄的祭品。
"庙令老人识神意":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
# 识神意:懂得神的意旨。,庙令: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庙事务。
"睢盱侦伺能鞠躬":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
# 侦伺:形容注意察言观色。,睢盱:抬起头来,睁大眼睛看。
"手持杯珓导我掷":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
# 手持杯珓导我掷:“手持”两句:是指庙令教韩愈占卜,并断定占到了最吉利的兆头。杯珓:古时的一种卜具。
"云此最吉余难同":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 余难同:其他的卦象都不能相比。
"窜逐蛮荒幸不死":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
# 窜逐蛮荒:流放到南方边荒地区。
"衣食才足甘长终":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
# 甘长终:甘愿如此度过余生。
"侯王将相望久绝":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
# 侯王将相望久绝:“侯王”两句:意思是说,封侯拜相,这种追求功名富贵的愿望久已断绝,即使神灵要赐给我这样的福禄,也不行了。
"神纵欲福难为功":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 难为功:很难做成功。,纵:即使。
"夜投佛寺上高阁":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阁上,
# 高阁:即诗题中的“门楼”。
"星月掩映云曈昽":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
# 曈昽:月光隐约的样子。
"猿鸣钟动不知曙":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
# 猿鸣钟动不知曙:猿鸣钟响,不知不觉天已亮了。钟动:古代寺庙打钟报时,以便作息。
"杲杲寒日生于东":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 杲杲:形容日光明亮。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纪行抒情诗。诗歌叙写诗人仰望衡岳诸峰、谒祭庙神、占卜吉凶及投宿庙寺的经历,既表达对历经蛮荒后北归的庆幸,又抒发仕途坎坷的愤懑,暗含对统治者的抗议。
2. 写作手法
正衬:“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须臾静扫众峰出”,以秋雨阴晦的压抑之景,正衬后文云雾骤散、群峰突兀的壮阔之景,通过天气由阴转晴的对比,既突出衡山气象的奇幻,也以景物变化正衬诗人因“默祷”灵验而产生的惊喜心境,景与情相互生发。照应:末句“杲杲寒日生于东”与前文“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形成气候上的照应,从阴雨到日出,暗示情感与境遇的变化。情景交融:“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诗人将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融入对神灵占卜结果的感慨中,表面写神意难改命运,实则抒发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将对政治理想破灭的悲叹与眼前祭神场景交织,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两句总写五岳地位。以“三公”为喻,突出五岳祭祀等级之高,“四方环镇”勾勒五岳环列之势,“嵩当中”点明嵩山居中的地理格局,起笔超拔不凡,既奠定南岳崇高地位,又为后文谒岳作铺垫,用语简练而气势宏阔,凸显南岳在诗人心中的神圣感。“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二句交代南岳特性。“火维地荒”点明南岳地处南方荒远之地,“足妖怪”渲染其神秘色彩,“天假神柄”赋予衡山神统辖一方的权威,短短两句,将南岳的地理环境与神话属性结合,为下文登山谒庙的虔诚埋下伏笔,暗含诗人对神灵的敬畏与期待。“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描绘南岳烟云缭绕之态。“喷云泄雾”以动态笔触写云雾吞吐,“藏半腹”状山峦半隐半现之姿,“虽有绝顶谁能穷”以反问强化衡山高峻难测,既写出自然景观的奇幻莫测,又隐喻人生境遇的迷茫,为后文秋雨迷蒙中的登山体验做铺垫,景语中已含情致。“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直叙登山时的天气。“秋雨节”点明时节,“阴气晦昧”状秋雨连绵、阴云笼罩的压抑氛围,“无清风”强化沉闷之感,此景既写实,亦暗合诗人被贬后抑郁的心境,景情交融,为下文天气突变、群峰显现的转折蓄势,凸显心情随景色变化的起伏。“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写祷神应验的心理活动。“潜心默祷”见虔诚之态,“若有应”暗写云开雾散的转机,“岂非正直能感通”以反问句式,将天气转晴归因于自身正直感动神灵,既呼应前文对衡山神灵的敬畏,又自然引出下段祭神情节,叙事中见诗人对“正直”品格的自信与期许。“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刻画云开峰现的震撼瞬间。“须臾静扫”以拟人化笔法写云雾消散之迅疾,“众峰出”展现群峰脱云而出的动态,“突兀撑青空”用“撑”字凸显山峰直插天际的雄姿,视角由低仰高,画面由晦转明,既写自然奇观,亦隐喻诗人历经阴霾后暂得开朗的心境,笔力刚健,境界壮阔。“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铺陈衡山诸峰形态。“紫盖”“天柱”“石廪”“祝融”罗列峰名,以“连延接”写山脉绵延之势,“腾掷堆”状群峰攒聚之态,“腾掷”二字化静为动,仿佛群峰在天地间奔腾踊跃,既展现衡山群峰的磅礴气象,又暗含诗人对雄奇山水的赞叹,写景中见气势与活力。“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描绘谒庙前的庄重情态。“森然魄动”写面对群峰时的震撼心悸,“下马拜”以动作见敬畏之诚,“松柏一径”勾勒通往灵宫的肃穆路径,“趋”字透露出急切而恭敬的心情,此句由自然景观过渡到人文场景,叙事节奏渐趋沉稳,为庙内祭神做足铺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细写庙内景象。“粉墙丹柱”以鲜明色彩勾勒建筑外观,“动光彩”状阳光照耀下的绚丽夺目,“鬼物图画”描绘壁画内容,“填青红”以浓重色调渲染神秘氛围,色彩的强烈对比既展现庙宇的庄严肃穆,亦暗含一丝诡谲趣味,与后文“睢盱侦伺”的诙谐形成张力。“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刻画祭神姿态。“升阶伛偻”写登阶时的弯腰曲背之态,“荐脯酒”述祭品之简单,“欲以菲薄明其衷”直言以薄礼表诚心,动作细节与心理描写结合,既见祭神的虔诚,亦隐含诗人因仕途坎坷而产生的卑微感,肃穆中透露出无奈与辛酸。“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摹写庙令形象。“识神意”暗示庙令通神的角色,“睢盱侦伺”状其目光闪烁、察言观色之态,“能鞠躬”写其逢迎之姿,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深谙世故的庙祝形象,与诗人的正直虔诚形成对比,在肃穆的祭神场景中增添一丝诙谐意味,暗含对世俗情态的微妙讽刺。“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馀难同”记录占卜场景。“手持杯珓”交代占卜工具,“导我掷”见庙令的殷勤引导,“此最吉”的占卜结果看似吉兆,却与诗人“窜逐蛮荒”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既呼应前文“正直能感通”的期待,又为下文“神纵欲福难为功”的感慨埋下伏笔,叙事中见命运的荒诞感。“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直抒贬谪感慨。“窜逐蛮荒”点明贬谪境遇,“幸不死”以劫后余生的庆幸口吻,暗含对仕途险恶的悲慨,“衣食才足甘长终”以“甘”字强作豁达,实则透露出理想破灭后的无奈,表面写满足于基本生存,实则藏着对政治抱负未展的愤懑,欲抑先扬,笔法曲折。“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递进式抒发绝望。“侯王将相”遥指早年政治理想,“望久绝”直言理想破灭之彻底,“神纵欲福难为功”以退一步的假设,强调人力(仕途)与神力(命运)的双重无力,将个人愤懑上升到对世道不公的控诉,暗含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无声抗议,情感激烈而隐忍,堪称全诗主旨句。“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转写夜宿情景。“夜投佛寺”交代行踪,“上高阁”见投宿之所的清幽,“星月掩映”绘夜空的朦胧之美,“云朣胧”增添缥缈意境,画面从日间的浓烈色彩转向夜晚的淡雅朦胧,既暗示时间推移,亦隐喻诗人心境从激荡归于暂时的平静,写景中见情绪的微妙转换。“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以景语作结。“猿鸣钟动”以声衬寂,见山寺之夜的静谧,“不知曙”写酣睡之沉,看似写旷达超脱,实则以“寒日”呼应开篇“秋雨”“阴气”,暗示内心的悲凉仍未消散,“生于东”的日升景象,既具画面的蓬勃感,又暗含对未来的微弱期许,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思想价值虽有限,然艺术表现颇具特色。全篇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境界开阔,色彩浓重,语言古朴苍劲,叙述自由灵活。篇幅较长,却能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双句末尾多押三平调,少数首尾用“平仄平”,音节铿锵有力,沉实不浮,颇具磅礡声势。
# 韩昌黎诗句句有来历,而能“务去陈言”者,全在于反用……《岳庙》诗,本用谢灵运“猿鸣诚知曙”句,偏云“猿鸣钟动不知曙”。此等不可枚举。学诗者解是此秘,则臭腐化为神奇矣。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
# “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公诗足当此语。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退之《谒衡岳》诗云:“手持杯投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吉”字不安,但言灵应之意可也。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
# 《谒衡岳祠》,恻怛之忱,正直之操,坡老所谓“能开衡山之云”者也。
宋黄震《黄氏日钞》
# 《谒衡岳庙》:“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下三字似平趁韵,而实有工于押韵者。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语如凿翠。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朱彝尊曰:二语朗快(“须臾静扫”二句下)。此下须用虚景语点注,似更活。今却用四峰排一联,微觉板实(“紫盖连延”二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 顶上“云雾”(“我来正逢”句下)。顶上“绝顶”(“紫盖连延”句下)。顶上“穷”字(“松柏一径”句下)。顾“阴晦”(“星月掩映”句下)。反照“阴气”(末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此始以句句第五字用平矣,是阮亭先生所讲七言平韵到底之正调也。盖七古之气局,至韩、苏而极其致尔。
《七言诗平仄举隅》
# 昌黎《谒衡岳庙》诗,读去觉其宏肆中有肃穆之气,细看去却是文从字顺,未尝矜奇好怪,如近人论诗所谓说实话也。后人遇此大题目,便以哏涩堆砌为能,去古日远矣。“王侯将相”二句,启后来东坡一种,苏出于韩,此类是也。然苏较韩更觉浓秀凌跨,此之谓善于学古,不似后人依样葫芦。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 庄起陪起。此典重大题,首以议为叙,中叙中夹写,意境词句俱奇创,以己收。凡分三段,“森然”句奇纵。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退之诗“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随汝巢神山”,“王侯将相念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高心劲气,千古无两,诗者心声,信不诬也。同时惟东野之古骨,可以相亚,故终身推许,不遗余力。虽柳子厚之诗,尚不引为知己,况乐天、梦得耶!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三溪曰:一篇登岳,有韵记文,读者不觉为有韵语,盖以押韵自在,句无强押也。
近代吴学濂《增评韩苏诗钞》
# 七古中此为第一。后来惟苏子瞻解得此诗,所以能作《海市》诗。“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曰“若有应”,则不必真有应也。我公至大至刚,浩然之气,忽于游嬉中无心现露。“庙令老人识神意”数语,纯是谐谑得妙。末云“王侯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我公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节操,忽于嬉笑中无心现露。公志在传道,上接孟子,即《原道》及此诗可证也。文与诗义自各别,故公于《原道》、《原性》诸作,皆正言之以垂教也。而于诗中多谐言之以写情也。即如此诗,于阴云暂开,则曰:此独非吾正直之所感乎?所感仅此,则平日之不能感者多矣。于庙祝妄祷,则曰我已无志,神安能福我乎?神且不能强我,则平日之不能转移于人可明矣。然前则托之开云,后则以谢庙祝、皆跌宕游戏之词,非正言也。假如作言志诗,云我之正直,可感天地,世之勋名,我所不屑,则肤阔而无昧矣。读韩诗与读韩文迥别,试按之,然否?
清程学恂《韩诗臆说》
# 竹咤批(按指朱彝尊评“紫盖连延”二句语),余意不谓然。是登绝顶写实景,妙用“众峰出”领起。盖上联虚,此联实,虚实相生。下接“森然魄动”句,复虚写四峰之高峻,的是占诗神境。朗诵数过,但见其排荡,化堆垛为烟云,何板实之有?首六句从五岳落到衡岳,步骤从容,是典制题开场大局面,领起游意。“我来正逢”十二句,是登衡岳至庙写景。“升阶伛偻”六句叙事。“窜逐蛮荒”四句写怀。“夜投佛寺”四句结宿意。精警处在写怀四句。明哲保身,是圣贤学问,隐然有敬鬼神而远之意。庙令老人,目为寻常游客,宁非浅视韩公?
近代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
# 吴曰:此东坡所谓“能开衡山之云”者,最足见公之志节。此诗质健,乃韩公本色。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三公:周以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后世用以称人臣的最高官位。杯珓:占卜用的工具,有对称的两片,合起掷地,以其俯仰定凶吉。
不详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白居易《青门柳》
下一篇:唐·白居易《端居咏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