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én
l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qīng
qīng
shù
shāng
xīn
céng
rén
hèn
zhōng
wèi
jìn
dōu
mén
duō
sòng
bié
cháng
tiáo
zhé
jìn
jiǎn
chūn
fēng

译文

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个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逐句剖析

"青青一树伤心色":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

# 色:颜色。,伤心:心灵受伤,形容极其悲痛。

"曾入几人离恨中":多少个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 离恨:离别。

"为近都门多送别":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

# 都门:关卡。,近:附近。

"长条折尽减春风":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 长条:柳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门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围绕青门柳树展开,因“柳”与“留”谐音,柳树成为离别象征。诗人借描写柳树“伤心色”及长条被折尽,运用象征和借景抒情手法,生动展现出离别场景。首句赋予柳树以愁绪,奠定伤感基调;后三句点明因靠近都门多送别,导致柳条折尽。此诗虽简短,却将伤春叹别之情表达得真挚动人,以柳寄情的写法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青门柳》约作于长庆年间以前,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当时“青门”为汉长安城东城门,因颜色为青俗称“青门”,其外霸桥是汉人送行之地,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且柳条细长柔软象征离别情感的绵长不舍,“青门柳”成赠别典故。白居易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借青门柳这一意象,抒发离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借青门柳树被频繁折枝送别的景象,表达了人们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以及诗人伤春叹别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在“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中,诗人借描写青青柳树的景象,将离别的伤感之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生动地表达出离恨之意。渲染:“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通过描述因为靠近都门送别多,导致柳树枝条被折尽,仿佛减少了春风的景象,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氛围,强化了离别的哀愁。象征:“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柳树颜色成“伤心色”,融入离人恨意;“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柳树长条被折尽,象征着频繁离别带来的伤痛与不舍。

3. 分段赏析

一二句“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以简洁通俗的语言,赋予柳树“伤心色”,运用拟人化的表达,将柳树与离恨联系起来。“几人”的设问,实则含蓄表明经历离别的人数众多,渲染出离别之恨,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三四句“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点明柳树长条被折尽的原因是都门送别频繁。“减春风”三字运用巧妙,既实写柳条折尽影响了春天的景致,又虚写人的心情因离别而不畅,生动地展现出离别的无奈与哀愁,深化了伤春叹别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青门柳》在表达离别情感的诗作中别具一格。其语言通俗平实,毫无雕琢之感,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作者巧妙地借描写柳树,将离别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以最朴素的文字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离别愁绪。这种以常见意象表达深沉情感的手法,使得诗歌在简洁之中蕴含着无尽韵味,虽无华丽辞藻堆砌,却能让人体味到离别的苦涩与不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邓陟《珠还合浦》

下一篇: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