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幽步不胜奇":在山间漫步,那种奇妙的感觉简直无法言喻,
"政是深寒浅暮时":尤其是在这酷寒将尽、暮色初起的时候。
"一树梅花开一朵":远远看到有一棵梅树,树上仅仅开了一朵花,
"恼人偏在最高枝":可气的是这朵花偏偏开在最高的枝头。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拟人:“恼人偏在最高枝”将梅花拟人化,赋予梅花“恼人”的情感和行为。说梅花故意开在最高的枝头,让诗人产生“恼”的情绪,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既对梅花的高洁姿态有所赞赏,又因难以接近它而略带遗憾的复杂心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灵动性。
2. 分段赏析
《探梅》首句“山间幽步不胜奇”,直接点明诗人在山间漫步,“不胜奇”突出了诗人漫步过程中奇妙的感受,引发读者对山间景色的好奇。第二句“政是深寒浅暮时”,交代了时间是寒冷且暮色初起之际,描绘出清冷的环境,既渲染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又为后文梅花的出现做了环境上的铺垫。第三句“一树梅花开一朵”,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在这寒冷幽静的山间,本以为会是繁花似锦的景象,却只有一棵梅树上孤零零地开着一朵花,这种独特的景象让这朵梅花显得格外珍贵和醒目。末句“恼人偏在最高枝”,将梅花拟人化,“恼人”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诗人对这开在最高枝头的梅花充满了赞赏,因为它的高洁姿态;另一方面,又因难以接近它而产生了一丝遗憾。此句不仅深化了诗歌的情感,也使梅花的形象更加鲜活,让整首诗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