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舞":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随波逐舞。
# 鱼龙: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
"湘君欲下潇湘浦":纪念在湘江边投水自沉的屈原。
# 潇湘:潇水和湘水。,湘君:指屈原。
"潇湘浦":就在这潇湘水边。
"兴亡离合":这里见证过朝代的兴亡更迭、人间的悲欢离合,
"乱波平楚":眼前只有那动荡的波浪和远处整齐的树林。
"独无尊酒酬端午":唯独我在端午节这天没有美酒来酬谢这个节日。
# 尊酒:佳酿。,:没有。
"移舟来听明山雨":我只好移动小船,来聆听明山的雨声。
# 移舟:独自泛舟。
"明山雨":明山的雨声。
"白头孤客":我这白发苍苍的孤独旅人,
"洞庭怀古":在明山雨声中,不禁对洞庭湖的历史往事产生了怀古之情。
# 怀古:怀念古人。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写作手法
象征:“鱼龙舞”被用作象征,喻示湖湘一带贵仲正等人的作乱。这种象征手法不仅生动描绘了动荡不安的局势,还隐蕴了词人对这些作乱者的鄙夷之情。隐喻:“湘君”被用作隐喻,喻指朝廷。通过这一隐喻,词人巧妙地传达了朝廷欲出兵平乱的信息,同时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以雨声衬托悲情,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忧时伤世的情怀。雨声与词人的孤独、落寞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凄苦而苍凉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上阕,以独特笔触描绘端午时节景象并寄寓深沉感慨。开篇“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二句,词人匠心独运,以“鱼龙舞”喻示湖湘一带贵仲正等人的作乱,用“湘君”喻指朝廷,巧妙点明了朝廷欲出兵平乱之事,而“鱼龙”二字更隐蕴了词人对贵仲正等人的深深鄙夷。随后“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三句,写词人于叛乱被平息后所看到的眼前之景,借眼前潇湘水滨之景,由景入情,高度概括了世间兴亡离合的沧桑变迁,以及乱波中远望平楚的苍茫之感,抒发了词人心中的兴亡之慨。下阕,着重抒发词人端午时节的孤寂与怀古之情。“独无尊酒酬端午”一句,直白点明自身处境,在端午佳节本应热闹团圆、饮酒作乐之时,词人却无酒相酬,尽显孤独落寞,写尽了避难词人的凄凉境况。“移舟来听明山雨”一句,叙述移舟至明山听雨之举,以景衬情,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孤寂。“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三句,借明山雨景,刻画了白头孤客的形象,且以“洞庭怀古”收束全词,将对个人身世的感慨与对历史的追思融为一体,以雨声衬悲情,声情凄苦,突出了词人漂泊无依、忧时伤世的深沉情感。
3. 作品点评
全词于精炼凝重之语言中,勾勒出苍凉凄苦之意境,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对身世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追思完美融合。
# 上阕隐约浓淡,下阕调意名称。
宋南宋词人刘辰翁《须溪评点简斋诗集》
上一篇:宋·张镃《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