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翩翩飞舞,
# 白鹭:水鸟名,也叫“鹭鸶”。外形有点像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飘落溪水,鳜鱼正肥美鲜嫩。
# 鳜鱼:俗称“花鱼”“桂鱼”,体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青箬笠":头戴青箬笠,
# 箬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绿蓑衣":身披绿蓑衣,
#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 不须:不一定要。
"钓台渔父褐为裘":钓台上的渔父,以粗布褐衣为裘,
# 褐:粗毛或粗麻织的短衣。,钓台:钓鱼台。今人或认为钓台专指“严子陵的钓台,这是富春江上的渔人古迹”(施蛰存)。
"两两三三舴艋舟":江面上三三两两的小渔船。
# 舴艋舟:小船。
"能纵棹":善于划桨,
# 棹:船桨。
"惯乘流":习惯顺流而行,
"长江白浪不曾忧":即使长江白浪滔滔也不曾忧虑。
"霅溪湾里钓鱼翁":霅溪湾里的钓鱼老翁,
# 霅溪:水名,在今浙江。
"舴艋为家西复东":以舴艋舟为家,忽西忽东漂流不定。
"江上雪":江上飘雪,
"浦边风":岸边吹风,
# 浦边:水边、岸边。
"笑著荷衣不叹穷":他穿着粗布衣笑着,不因贫穷而叹息。
# 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此处指隐士的衣服。
"松江蟹舍主人欢":松江边捕蟹人家主人热情,
# 蟹舍:渔家。亦指渔村水乡。,松江:即吴江,此地盛产鱼蟹,晚秋西风一吹,正是尝蟹时节。
"菰饭莼羹亦共餐":我们一同进餐糙米饭与莼菜羹。
# 菰饭:菰,即茭白。菰饭即菰米饭,茭白籽做的饭。
"枫叶落":枫叶飘落,
"荻花干":荻花枯干,
# 荻花: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醉宿渔舟不觉寒":醉酒后睡在渔舟上竟不觉得秋夜清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青草湖中月色正圆,
"巴陵渔父棹歌连":巴陵渔父的棹歌声此起彼伏。
"钓车子":手持钓车,
# 钓车子:钓具。
"橛头船":驾着橛头小船,
# 橛头船:小木船。
"乐在风波不用仙":在风波里寻得乐趣,胜过做神仙。
唐代诗人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玄真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张志和工诗词,还能书画、击鼓、吹笛。其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他的词今存《渔父》五首,描写季节景物,鲜明生动,为早期文人词中著名之作,唐时传至日本,嵯峨天皇有和作。另有《玄真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隐逸词。它描绘了江南水乡四季更迭中渔父的生活图景,从春日湖州的明丽钓景,到严子陵钓台的豪迈弄舟,再到江雪寒风中的豁达自适、渔家待客的温暖人情与月夜渔乐的逍遥自在。词作以质朴清新的语言,运用白鹭、桃花、风雪、明月等意象,动静交融地勾勒出鲜活画面,既展现江南渔家真实生活,又通过“不须归”“不曾忧”等词句,层层递进地表达出作者超脱尘俗、淡泊名利、向往自由、安贫乐道的隐逸志趣。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开篇“西塞山前白鹭飞”,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点明地点为西塞山前。西塞山,在今浙江湖州西面,此地山水相依,景色秀丽,为全词奠定了自然、宁静的基调。“白鹭”这一意象的出现,瞬间为画面注入了灵动与自由的气息。“桃花流水鳜鱼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暮春景致之中。每年二、三月间,江南大地春回大地,桃花灼灼盛开,漫山遍野一片嫣红。此时,春雨纷纷洒落,河水因雨水的注入而逐渐上涨,形成春汛,逆水而上的鱼群也随之增多。诗人巧妙地用“桃花流水”指代桃花水,避免了平铺直叙,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桃红”与“流水”相映成趣,一静一动,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也为渔父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活力的背景环境。在这样美好的时节,渔父自然忙碌起来,然而,他的忙碌并非尘世的奔波,而是融入自然的悠然劳作。下阕“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将笔触从自然景色转向了渔父形象的刻画。“青箬笠,绿蓑衣”,这是渔父典型的装扮,箬笠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蓑衣则由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多呈绿色。这两种劳动工具,不仅是渔父劳作的必需品,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仿佛渔父本就是这自然的一部分。“斜风细雨”描绘出当时的天气状况,轻柔的微风夹带着细密的春雨,如牛毛、如细丝,纷纷扬扬洒落。“不须归”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它既表现出渔父对眼前美景的沉醉,对这种宁静、自在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也体现出渔父内心的从容淡定,不为外界的风雨所动。第二首“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诗人以凝练如刀的笔触,瞬间切开世俗的繁复,将渔家最本真的生活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粗褐布衣,是渔父质朴的日常着装,虽无绫罗绸缎的华贵,却透着与自然共生的随性;两三艘舴艋舟,轻巧地漂浮在水面,舟上人影晃动,或言笑晏晏,或专注垂钓,简朴生活里的闲适自在跃然纸上。“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短短三句,既是对渔父精湛驾舟技艺的礼赞,更是对其豁达心境的深度刻画。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之上,白浪翻滚,犹如万马奔腾,常人见之不免心惊胆战,而渔父却能从容地驾驭舟楫,顺着水流自在穿梭,将惊涛骇浪视为生活中寻常的风景。这份从容,源于与江水经年累月的相处,更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接纳。第三首聚焦“霅谿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一句,道尽了渔翁漂泊无定的生活轨迹。他们以一叶扁舟为家,随着水流漂向东方,又辗转至西方,居无定所却不见丝毫局促与不安,反而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恬淡从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出来。“江上雪,浦边风”,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凛冽的风雪图景,江面上白雪纷飞,岸边寒风呼啸,天地间一片肃杀与清冷。然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渔翁却“笑著荷衣不叹穷”。那单薄的蓑衣在风雪中显得如此脆弱,却难以掩盖渔翁内心的富足与豁达。他以笑对人生的态度,消解了生活的困顿与艰辛,纵使物质匮乏,精神世界却丰盈而充实,这种超尘脱俗的精神风骨,在风雪的映衬下愈发鲜明,令人心生敬佩。第四首转向渔家温情的细腻描绘:“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在松江畔的蟹舍里,主人热情好客,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即便只是寻常的菰米饭、莼菜羹,也能与客人共享,粗茶淡饭中盛满了浓浓的待客热忱。“枫叶落,荻花乾”,诗人用秋景的萧瑟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深沉的底色,枫叶飘落,荻花干枯,秋意渐浓,寒意也随之而来。然而,“醉宿渔舟不觉寒”,并非是风寒没有侵袭,而是渔家在酣眠中的闲适心境,早已将周遭的萧瑟与寒冷化作无形。这份随性自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寻得诗意与温暖,于寒夜中独享一份宁静与安然。第五首落笔于月夜渔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在那青草湖之上,一轮圆月高悬天际,皎洁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如梦如幻。巴陵的渔父们,一边划动着船只,一边放声高歌,歌声此起彼伏,在静谧的夜色中回荡。自然的壮美与人文的欢歌在此刻完美交融,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钓车子,橛头船”,这些寻常的渔具与船只,在渔父眼中却是心灵的归宿,是他们与自然对话的媒介。“乐在风波不用仙”更是直抒胸臆,点明渔父们在风波中所体验到的自由与快乐,远远胜过传说中仙家的逍遥自在,将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极致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