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张志和浏览量:2
yuè
jiǔ
yuè
huā
fēi
nán
谿
lǎo
rén
chuí
diào
guī
qiū
shān
lián
cuì
tǐng
jiàn
yún
què
gān
竿
xún
xiǎo
jìng
xián
shū
duì
xié
huī
fān
xián
hào
céng
duō
shì
chū
wèi
chǔ
huáng
dìng
shì
fēi

译文

八九月芦花满天纷飞,深水中垂钓的老人伴着夕阳余晖归去。秋天的山,满眼都是浓浓的翠绿,云层下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逐句剖析

"八月九月芦花飞":八九月芦花满天纷飞,

"南谿老人垂钓归":深水中垂钓的老人伴着夕阳余晖归去。

# 垂钓:一作重钓。深水中钓鱼。,谿:同“溪”。

"秋山入帘翠滴滴":秋天的山,满眼都是浓浓的翠绿,

"野艇倚槛云依依":云层下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 依依:隐约貌。,槛:轩廊临水的栏干。

"却把渔竿寻小径":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

"闲梳鹤发对斜晖":对着斜阳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

# 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

"翻嫌四皓曾多事":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

# 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翻:反而。

"出为储皇定是非":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 储皇:即储君皇太子。《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七言律诗。前六句以闲静笔触勾勒清美画面,褪去尘世喧嚣浮华;后两句则是诗人人生观最恰当的注解。诗中撷取芦花纷飞、秋山滴翠、白云缭绕、野艇静泊、斜晖脉脉等意象,层层渲染出宁静优美、祥和安然的氛围,成功塑造出超然物外、颇具林泉雅韵的“渔父”形象。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淡泊名利、澄净高洁的高远情志融入字里行间,为读者奏响一曲意境悠远的“渔父”之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玄真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张志和工诗词,还能书画、击鼓、吹笛。其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他的词今存《渔父》五首,描写季节景物,鲜明生动,为早期文人词中著名之作,唐时传至日本,嵯峨天皇有和作。另有《玄真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唐诗人张志和在安史之乱后,选择远离朝堂,隐居山林。此后,他常泛舟垂钓,过着悠然自在的隐逸生活,不问世事。这首《渔父》便是其隐居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展现他隐逸志趣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垂钓诗。描绘了秋天芦花飞舞,南谿老人满载而归的画面,营造出山水相依、闲适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悠闲垂钓生活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象征:“却把渔竿寻小径”,“小径”象征隐逸之路,小径蜿蜒通向幽处,暗指“渔父”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选择,与陶渊明“桃花源”的象征意义相通,隐喻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寻。用典:“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巧用“商山四皓”典故,典故原意指秦末汉初,东园公、绮里季等四位隐士(称“四皓”)隐居商山,后被吕后请出,以辅佐太子刘盈(汉惠帝)稳固地位,卷入宫廷斗争。诗人借批判四皓多事,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坚守隐逸的态度。远近结合:“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秋山”是远景,翠色映入眼帘,展现开阔的秋日山景;“野艇”“云”是近景,船靠栏边、云气依偎,呈现眼前的细致景象,既见秋日天地的广阔,又含身边景物的悠然,透着宁静的意趣。比喻:“南谿老人重钓归”,作者以“南谿老人”比喻自己,诗中“南谿老人”垂钓归来的情景,正是作者自身闲隐生活的写照,通过这一比喻,暗写作者此时过着像渔父一样悠闲的隐居生活。

3. 分段赏析

首联“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写秋高气爽时,老渔翁乘扁舟垂钓后,伴着夕阳余晖归来,晚风中芦花飞舞,溪水清澈,波光闪动。​颔联“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写船靠岸后,抬眼望见满山青绿如洗,翠色动人;白云轻柔,映照着水面的野艇,有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透着一种顺应自然、悠然自得的生命态度。诗人用语自然,勾勒出秋溪垂钓图,字里行间有轻灵气息。作者从远到近取景,写秋山、野艇时,“翠滴滴”“云依依”的描写带着生机,也透着一种宁静。​颈联“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写场景转到老渔翁归家的路上,他手持渔竿,走在弯弯曲曲的小径上,借着夕阳余晖,悠闲地梳理满头白发。这画面像绘画般定格,透着老人洗去尘俗、超然世外的满足。“闲梳鹤发对斜晖”写出老渔翁自在悠闲的心境。“小径”也像一条归隐的桃源路。​尾联“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诗人觉得四皓没能完全超脱世俗,舍弃隐居的安逸,卷入宫廷纷争,实在多事。这里用典故发议论,顺着前面的景致和情感延伸,自然合理,也鲜明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李德裕在《玄真子渔歌记》中说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亦作七言律看,方妙。

明钟惺《唐诗归》

# 自然是律诗,不必云“作律诗看方妙”。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三四清绽。结意不老。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两岸先衬芦花,中分溪水一道,秋山远远送翠,老人闲闲看云。四句诗,便是一幅秋溪罢钓图。

明金圣叹《选批唐诗》

# 结句翻案极妙。 又卷二二:清矫不群。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张志和《渔父词》,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人皆知之。又有七律一首,尤佳,中有“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之句。

清郭麐《灵芬馆诗话》

# 全开宋派,却是晚唐名家之祖,不许苏、陆拟议也。

清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唐云:老杜拗体句法。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两岸先衬芦花,中分溪水一道,秋山远远送翠,老人闲闲看云。四句诗,便是一幅秋溪罢钓图(首四句下)。上解,渔父在船;此解,渔父上崖也。“把渔竿”,言所持甚狭;“寻小径”,言所安甚陋;“梳鹤发”,言所存甚短;“对斜晖”,言所与甚暂。既有如此五、六两句,便自然必笑四皓无疑耳(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玄真自称烟波钓徒,此盖借淮父以自写照,而成绝妙好辞。语意惊拔,有目空千古之慨。与少陵暮归之作,同一格调,而尤觉超妙,以襟度洒落故也。然少陵是用世人,玄真是出世人。出世用世原有两种不同,出世者本无用世心,用世人作不得出世语。

《唐七律隽》

# 作者浮家泛宅,品格最高,宜其吐属潇洒乃尔。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天马歌》

下一篇:唐·韩偓《咏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