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
# 白鹭:水鸟名,也叫“鹭鸶”。外形有点像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前:一作边。,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桃花流水鳜鱼肥":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 鳜鱼:俗称“花鱼”“桂鱼”,体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青箬笠":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
#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绿蓑衣":身披绿色的蓑衣,
#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 不须:不一定要。,斜风:一作春江。
唐代诗人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玄真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张志和工诗词,还能书画、击鼓、吹笛。其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他的词今存《渔父》五首,描写季节景物,鲜明生动,为早期文人词中著名之作,唐时传至日本,嵯峨天皇有和作。另有《玄真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隐逸题材的词,借西塞山前白鹭翩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以及渔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于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对闲适自在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展现出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相融的恬淡心境,寄托了爱自由、爱自然的高洁情怀。
2. 写作手法
正衬:“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白鹭自在飞翔的闲适景象,正衬渔父的悠然心境,让渔父在自然中的惬意状态更显鲜明;以物衬人,“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江南春日的美好景致,烘托出渔父身处这般环境中的自在安乐,用自然的生机与丰美衬托渔父的闲适生活,强化了画面的和谐与惬意。渲染:“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以“桃花”的艳红、“流水”的澄澈、“鳜鱼”的肥美,描绘出江南暮春的鲜明色彩与生机,层层渲染出渔父所处环境的秀丽丰饶,让画面富有感染力,凸显出渔父生活的惬意。想象:作者未直接写春汛,而是借“桃花流水鳜鱼肥”引发读者想象,仿佛能看见两岸桃花盛放、河水上涨、鳜鱼跃出水面的景象,将春汛的生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拓展了诗句的意境。寓情于景:词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勾勒出江南春日的鲜活图景,白鹭自在、桃花艳艳、鳜鱼肥美,将对自然生机的喜爱融入景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则以渔父在风雨中悠然垂钓的画面,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寄托于场景之中,全词不见直抒胸臆之语,情感皆藏于山水渔翁的景致里,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起笔便点明地点为“西塞山前”,将一幅广阔的山水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白鹭”这一意象悠然登场,它们自在地翱翔于山前,白鹭在传统文化中本就象征着闲适,其轻盈的身姿、自由的飞翔姿态,瞬间让这片天地充满灵动之感,更衬托出即将出场的渔父那悠然自得的心境,也为整首词奠定了闲适、自由的基调。“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点明时令,正值江南桃花盛开之际,粉嫩的花瓣纷纷扬扬,或点缀于枝头,或飘落于流水之上。“流水”既写出了河水因春雨而上涨的动态,又呼应着桃花,构成“桃花汛”的独特景致。而“鳜鱼肥”更是神来之笔,鳜鱼在此时节,肉质丰腴鲜美,作者不直言春汛,却借这一景象,让读者仿若能看到清澈河水中,肥美的鳜鱼时而穿梭于水草间,时而跃出水面,与桃花、流水共同勾勒出暮春西塞山前生机勃勃、色彩明丽的湖光山色,渲染出渔父所处的悠然生活环境。“青箬笠,绿蓑衣”,这两句虽未直接写人,但通过渔父头戴的青色箬笠、身披的绿色蓑衣,一个在山水间劳作的渔父形象已跃然纸上。青与绿的色彩搭配,既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又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箬笠与蓑衣不仅是渔父遮风挡雨的工具,更成为了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标志,暗示着渔父与这片山水已浑然一体。“斜风细雨不须归”,“斜风”轻柔,“细雨”如丝,这样的天气非但未让渔父有归家之意,反而使其沉醉其中。“不须归”三字蕴含多重意味,表面看,是渔父沉浸于眼前的春景与垂钓之乐,流连忘返;深层而言,是作者借渔父之态,表达自己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与眷恋,将自己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不着痕迹地融入这短短二十七字之中,使整首词的意境得到升华,尽显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将秀丽的水乡景致与理想化的渔隐生活相融合,寄寓着作者对自由与自然的深切向往。相较于词中悠然自得的渔父形象,桃花汛时节春江水涨、烟雨氤氲的江南画卷更具感染力。青山沐雨、渔舟泛波、白鹭掠空、红桃映岸,画面色彩明丽而不失柔和,于静谧中蕴含勃勃生机。这种艺术呈现既彰显了作者独特的创作匠心,也折射出其超然物外、淡泊悠远的精神境界。全词以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灵动的语言,在景中融情,传递出不染尘俗的纯净与超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流传千古的作品。
# 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传播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岂在多哉?如“池塘生春草”,则谢康乐也;“澄江静如练”,则谢宣城也;……“西塞山前白鹭飞(略)”,此玄真子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
# 徐师川云:张志和《渔父词》云(词略)。顾况《渔父词》:“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东坡云:“玄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山谷见之,击节称赏。且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乃取张、顾二词合为《浣溪沙》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东坡云:“鲁直此词,清新婉丽。问其最得意处,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山谷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画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而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邪?”师川乃作《浣溪沙》《鹧鸪天》各二阕,盖因坡、谷异同而作。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二云:“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青箬笠前明此事,绿蓑衣里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船轻。”其三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玄真子,恒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其四云:“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朝廷若觅玄真子,不在江边即酒边。明月棹,夕阳船。鲈鱼恰似镜中悬。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 玄真子生为鲁公客,后又为坡、谷所称,至隐括其诗篇,大书之,其与屈灵均答问于江滨者何异耶?
宋楼钥《攻愧集》卷七十八《跋李晋明所藏东坡书渔父词》
# 有两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案《唐书·张志和传》谓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又志和词中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塞”正在霅川。而在武昌乃曹武成王用师之城。洪内翰作《西塞渔社图》,亦尝辨此。而《漫录》乃谓志和“西塞”在武昌,所见亦误矣。
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九
# 玄真子《渔歌》,世止传颂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尝得其一时倡和诸贤之辞各五章,及南卓、柳宗元所赋,通为若干章。因以颜鲁公《碑述》、《唐书》本传以至近世用其词入乐府者,集为一编,以备吴兴故事。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玄真子渔歌碑传集录》一卷
# 苏、黄各因玄真子《渔父词》增为长短句,而径相讥评。山谷又取船子和尚诗为《诉衷情》,而《冷斋》亦载之。予谓此皆为蛇画足耳,不作可也。又:山谷词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自谓以山色水光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东坡谓其“太澜浪”,可谓善谑。盖渔父身上,自不宜及此事也。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
# 唐仙家能诗者,许宣平“隐居三十载”,及“负薪朝出郭”一绝,是初唐语;张志和“八月九月芦花飞”,又“西塞山”一绝,是中唐语。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
# 涪翁称其“有远韵”,信然。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作者浮家泛宅,品格最高,宜其吐属潇洒乃尔。黄山谷增“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于“青箬”句上,语气不伦,徒为蛇足。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后集卷八附词
# 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
清黄苏《蓼园词选》
#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
# 张子同《碧虚篇》有云:“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故自称“玄真子”。所制《渔歌子》词,凡五阕,“西塞山前”一阕,世尤称之。其时子同弟松龄及南卓、柳宗元、颜真卿、陆鸿渐、徐士衡、陆成矩并有和章。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 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巨制,多寓微旨。如李太白“汉家陵阙”,《兔爰》伤时也。张子同“西塞山前”,《考槃》乐志也。王仲初“昭阳路断”,《小星》安命也。温飞卿“小山重叠”,《柏舟》寄意也。李后主“花明月暗”,《行露》思也。韦端己“红楼别夜”,《匪风》怨也。张子澄“浣花溪上”,《绸缪》之缔好也。冯正中“庭院深深”,《苌楚》之悯乱也。
清张德瀛《词徵》卷一
# 此词为七绝之变,第三句作六字折腰句。……唐人歌曲皆五七言,此《渔歌子》既与七绝异。或就绝句变化歌之耳。
近代吴梅《词学通论》第六章
# “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访尚父于硒溪,讽灵钧于湘浦,沿及后贤,见于载籍者夥矣。而轩冕之士,能身在江湖者,实无几人。志和固手把钓竿者,而词言‘西塞’‘巴陵’‘松江’‘雷溪’‘钓台’,地兼楚越,非一舟能达,则此词亦托想之语,初非躬历。然观其每首结句,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桃花流水’句,犹世所传诵。”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下一篇: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