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百尺栋梁身":高高百尺哟,原来是栋梁之身,
"寂寞云根与涧滨":不怕寂寞,扎根在山巅和涧滨。
# 云根:云雾生根的地方,指山巅绝壁。
"寒冒雪霜宁是病":严冬里顶霜冒雪,哪里是缺点,
# 宁是病:哪里是什么缺点。
"静期风月不须春":静候着清风明月,无须盼阳春。
"萧萧远韵和于乐":飒飒松涛,悦耳动听能合乐拍,
# 和于乐:与乐声相合拍,意在人意在为人们遮阴。
"密密清阴意在人":密密枝叶,一片清凉替人遮阴。
"高节直心时勿伐":高尚正直,人们只要不加砍伐,
# 时勿伐:不加砍伐。
"千秋为石乃知神":留待千年化为石,更知他精神。
# 神:精神。,千秋为石:千年之后,化为石头。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依韵酬吴春卿二首(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松树为咏物对象,赞颂其不畏霜雪、不争春色的坚韧品格,并通过“亭亭百尺栋梁身”“密密清阴意在人”等句,赋予松树济世情怀。诗人以松自喻,既表达了对高洁节操的坚守,又寄托了心系苍生、愿为栋梁的济世理想。
2. 写作手法
拟人:“亭亭百尺栋梁身”以“亭亭”形容松树挺拔如人,又以“栋梁身”直接赋予其社会责任感,暗喻士大夫的济世担当。“寒冒雪霜宁是病”用“冒”“宁是病”等拟人化动作与心理描写,凸显松树直面严冬的从容坚毅,与世俗“病弱”之态形成对比。“静期风月不须春”以“静期”表现松树主动选择与清风明月为伴,拒绝随波逐流,象征诗人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的品格。
3. 分段赏析
首联:“亭亭百尺栋梁身,寂寞云根与涧滨”以“亭亭百尺”描绘松树高耸入云的姿态,赋予其“栋梁身”的象征意义,暗喻士人应具备济世担当的品格。“寂寞”二字既写松树生长环境的孤寂(山巅云雾、溪涧幽谷),又暗示士人坚守高洁时的精神孤独。颔联:“寒冒雪霜宁是病,静期风月不须春”写松树傲视严冬霜雪,不惧“病弱”之名,且甘愿与清风明月相伴,无需争春斗艳。既赞松树坚韧清高,亦喻士人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的品格。颈联:“萧萧远韵和于乐,密密清阴意在人”松涛声如和谐乐音(听觉),树荫如伞清凉蔽日(视觉),展现松树对众生的无私滋养。“意在人”点明其奉献本质,呼应士人“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尾联:“高节直心时勿伐,千秋为石乃知神”呼吁保护松树的“高节直心”,并预言其千年后化为磐石,精神永存。既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亦是对士人品格不朽的期许。
4. 作品点评
古典诗词中咏松之作众多,但范仲淹以松喻“栋梁身”的构思却独树一帜。读至此处,自然联想到他在《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的千古胸怀——唯有心怀天下之人,方能洞察青松那份济世担当的高洁品格。
上一篇:宋·胡仲弓《倚栏》
下一篇:宋·杨万里《芗林五十咏·丛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