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朝代:宋作者:朱淑真浏览量:3
tiān
chuí
yáng
gèng
nóng
fēi
yān
juàn
nòng
qīng
fēng
zhǎn
yún
fāng
cǎo
róng
róng
绿
shī
湿
tòu
yāo
táo
hóng
rùn
yǒu
qíng
zhuó
cuī
huā
shī
gōng
gāo
mài
fēn
chūn
lǒng
zhǐ
wèi
nóng
sāng
wàng
yǎn
zhōng

译文

春雨浸润使垂杨柳色愈发浓翠,雨丝如烟似雾在微风中交织飘旋。雨水均匀铺展芳草细密鲜嫩的绿意,浸透妖娆桃花的浅淡红妆。雨水滋润万物似含深情刻意为之,悄然催放花朵却无言语自我成就。犁头划开饱含膏雨的肥沃田垄,此举只为宽慰农人望眼欲穿的期盼。

逐句剖析

"添得垂杨色更浓":春雨浸润使垂杨柳色愈发浓翠,

"飞烟卷雾弄轻风":雨丝如烟似雾在微风中交织飘旋。

# 飞烟:飘动的烟雾。

"展匀芳草茸茸绿":雨水均匀铺展芳草细密鲜嫩的绿意,

# 茸茸绿:碧绿而繁密貌。茸茸:初生小草。,展:《后村千家诗》卷一二作染。

"湿透妖桃薄薄红":浸透妖娆桃花的浅淡红妆。

"润物有情如著意":雨水滋润万物似含深情刻意为之,

"催花无语自施工":悄然催放花朵却无言语自我成就。

"一梨膏脉分春陇":犁头划开饱含膏雨的肥沃田垄,

# 膏脉:翻起的泥土。

"只慰农桑望眼中":此举只为宽慰农人望眼欲穿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膏雨》是南宋朱淑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语言清新秀丽,读来朗朗上口,在构思上更是精妙绝伦。全诗虽句句围绕春雨展开描绘,然而从头至尾不见一个“雨”字。前四句诗人凭借对杨柳于风中轻摆、芳草被润泽后的鲜嫩、妖桃在湿润氛围里的娇艳等雨中诸物姿态的细腻刻画,将春雨轻柔、温润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作后四句笔锋一转,着重颂扬春雨润泽万物却不图回报的无私品性,以及它来得恰到好处、解万物之渴的及时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作家

朱淑真(?~?),宋代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出身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读书,文章幽艳,擅长丹青,通晓音律。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朱淑真的诗作造语婉丽流畅,自然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词意境凄凉,哀婉动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刻画人物的神态。主要作品有《愁怀》《诉愁》《旧愁》《生查子》等。著有《断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润物有情如著意,催花无语自施工”,将春雨当作人来写,赋予其“有情”“著意”“无语”“施工”等人的特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春雨滋润万物、催开百花时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特点,让春雨的形象鲜活起来,饱含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使诗句富有感染力。侧面描写:首联“添得垂杨色更浓,飞烟捲雾弄轻风”,通过描写垂杨因雨增色、烟雾随风翻卷的景象,从侧面烘托出春雨的轻柔细密,不着“雨”字却尽显春雨之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对春雨朦胧之态的联想。

2. 分段赏析

首联:“添得垂杨色更浓,飞烟卷雾弄轻风”,诗人开篇不着一“雨”字,却巧用“添”“捲”“弄”等动词,将春雨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垂杨因雨添色,烟雾在风中翻卷,仿若春雨在轻舞,勾勒出一幅朦胧、灵动的春雨图,奠定全诗清新柔美的基调,足见诗人笔触之精妙,用词之灵动,从侧面烘托春雨初至的轻柔姿态。颔联:“展匀芳草茸茸绿,湿透妖桃薄薄红”,进一步描绘春雨之功。“展匀”“湿透”用词精准,把春雨细密、均匀洒落的形态具象化,芳草经雨愈发茸绿,娇美的桃花被雨浸湿,薄红更添妩媚,细腻逼真地刻画春雨润泽万物的画面,尽显春雨催生万物的柔情,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目睹春日雨后花草娇艳之景。颈联:“润物有情如著意,催花无语自施工”,此联直抒春雨品质。诗人赋予春雨人格,言其“有情”“著意”“无语”“施工”,春雨滋润万物好似带着深情刻意为之,催开百花却默默无声,悄然发力,把春雨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品质托出,由景入情,升华诗意,使春雨形象跃然纸上,饱含赞颂之意。尾联:“一犁膏脉分春垄,只慰农桑望眼中”,从自然之景转向人间农事,春雨落入春田,润泽土地,为农桑带来生机,满足农民期盼,呼应前文春雨润物、催花之功,点明春雨对农耕的关键意义,蕴含诗人对春雨助力民生的肯定,将写景与关注民生完美融合,拓展全诗意境,尽显春雨于尘世的大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少年游·重阳》

下一篇:宋·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