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zhì

朝代:宋作者:朱淑真浏览量:3
huáng
zhōng
yīng
hǎo
fēng
chuī
yīn
yáng
shēng
shū
huí
kuí
yǐng
biàn
便
zhǎng
zhì
méi
huā
xiān
chèn
xiǎo
hán
kāi
shén
biǎo
zhàn
suì
liù
guǎn
fēi
jiā
dòng
huī
yǒu
àn
páng
yíng
liǔ
cēn
yòu
lǐng
chūn
lái

译文

黄钟律管应合冬至节气,和煦的风催促着时令变换,阴气潜伏,阳气渐升,温和的气息悄然回归。葵菜的影子随着日光移动,提醒着冬至这一天的到来,梅花赶在小寒之前争先绽放。祭祀八神以占卜年岁的祥和,律管中的葭灰随着节气飘动飞扬。岸边已有迎接腊月的柳树,枝条参差不齐,似乎即将引领春天的到来。

逐句剖析

"黄钟应律好风吹":黄钟律管应合冬至节气,和煦的风催促着时令变换,

# 吹:元刻本作催。,应律:应合历象。,黄钟:古人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时,相应律管内的灰会自动飞出。黄钟律和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

"阴伏阳升淑气回":阴气潜伏,阳气渐升,温和的气息悄然回归。

# 淑气:温和之气。,阴伏阳升:指冬至日气候变化,同“阴阳升降”。

"葵影便移日长至":葵菜的影子随着日光移动,提醒着冬至这一天的到来,

# 日长至:元刻本作长至日。长至:此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冬至后日渐长,故称。,葵:指葵菜。

"梅花先趁小寒开":梅花赶在小寒之前争先绽放。

#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一月五、六或七日。

"八神表日占和岁":祭祀八神以占卜年岁的祥和,

# 八神:八方之神。

"六管飞葭动细灰":律管中的葭灰随着节气飘动飞扬。

# 葭:初生的芦苇。,六管:西汉末年王莽为增加税收所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即酒、盐、铁专卖,铸钱和收山泽税。

"已有岸旁迎腊柳":岸边已有迎接腊月的柳树,

"参差又欲领春来":枝条参差不齐,似乎即将引领春天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至》乃南宋诗人朱淑贞的佳作。诗作描绘的景致,看似冬末,又似春初,其中融入诸多节令相关的典故。诗里提到仲冬节令紧连着孟春气候,乍看有悖自然常理,不过诗词创作重在表意抒情,诗人行文笔触多有跳跃,我们自不必在这一点上过分深究,权当是诗人情绪的独特表达,恰似“严冬将去寒愈冽,新春祈愿暖更浓”所传达的心境。在朱淑贞的妙笔之下,冬至之日满是欢腾热闹的氛围:奏响黄钟大吕,欢庆佳节,此时阳气渐升,温和之感也悄然降临;葵菜的影子随日光缓缓移动,寒梅傲立枝头肆意绽放,柳树也隐隐泛起新绿,处处都彰显出愈发浓厚的春日气息,洋溢着生机与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作家

朱淑真(?~?),宋代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出身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读书,文章幽艳,擅长丹青,通晓音律。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朱淑真的诗作造语婉丽流畅,自然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词意境凄凉,哀婉动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刻画人物的神态。主要作品有《愁怀》《诉愁》《旧愁》《生查子》等。著有《断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黄钟是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对应冬至。此句点明冬至时节,黄钟律管应合节气,好似有和风吹拂,阴气潜藏,阳气渐升,温和之气开始回归。诗人开篇即从节气的音律特征切入,奠定了诗歌对冬至时节气候与阴阳变化描述的基调,给人一种顺应天时、自然流转的宏观感受。颔联“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葵影便移”写出了冬至日太阳位置变化,葵菜影子随之移动,这是冬至特有的物候现象,直观点明冬至的到来。“梅花先趁小寒开”,梅花本应在小寒前后开放,但这里说其在冬至便已争先开放,突出梅花的早放,增添了冬日景致的生机,从细微的物候变化角度,进一步描绘了冬至时节的特点。颈联“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八神表日占和岁”,古人祭祀八神来占卜年岁是否祥和,体现了冬至时节的传统民俗活动。“六管飞葭动细灰”,是指古人用律管测量节气,冬至时,律管中的葭灰会相应飞动。这一联从民俗和传统节气测量方法的角度,展现了冬至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丰富了诗歌关于冬至文化内涵的表达。尾联“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描绘了岸边的柳树已经在迎接腊月的到来,枝条参差不齐,仿佛要引领春天的到来。柳树作为冬春交替的象征,此句借写柳树的姿态,不仅展现了冬至后冬去春来的趋势,更给人以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感觉,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传递出时序流转、冬春交替的微妙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校】[催]《千家诗选》《武林》本作[吹]。[便]《武林》本作[便移]。[飞葭]《千家诗选》铁琴铜剑楼钞本作[吹葭]。

宋朱淑真《朱淑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吕同老《水龙吟·浮翠山房拟赋白莲》

下一篇:宋·胡宏《渔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