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g
zhōu
sān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1
fèng
lín
guān
shuǐ
dōng
liú
bái
cǎo
huáng
liù
shí
qiū
biān
jiàng
jiē
chéng
zhǔ
ēn
rén
jiě
dào
liáng
zhōu

译文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逐句剖析

"凤林关里水东流":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

# 凤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黄榆六十秋":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边将皆承主恩泽":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

# 恩泽:恩惠赏赐。

"无人解道取凉州":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是中唐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凤林关里水向东流,白草黄榆的荒凉景象,且指出这种景象已持续六十年。诗中边将虽承主恩泽,却无人提出收复凉州。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写出边城的灾难和荒凉,后两句通过边将受恩与失职的对比,谴责边将的腐败无能,抒发了诗人对朝廷无意收复失地的愤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虚而入,占据了唐西北凉州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了这一现实,当时边地长期沦陷,边将失职,国家领土未收复。张籍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边将不作为的愤慨,借乐府旧题《凉州词》创作了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凤林关一带在吐蕃占领下,水东流、白草黄榆,历经六十年的荒凉景象,如“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表达了诗人对边将虽承主恩泽却无人收复凉州的谴责,以及对朝廷无意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借边塞的现状和边将的行为,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2. 写作手法

对比:“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将边将承受朝廷恩泽的情况与他们无人收复凉州的失职行为进行对比,突出边将的腐败无能,使诗歌的批判力度更强。借景抒情:“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通过描写凤林关内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的萧条景象,抒发了对边城长期沦陷、边民受苦的感慨,以及对边将失职的愤慨,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烘托:整首诗没有直接从正面叙述主题,而是通过描写边塞的荒凉和边将的表现,从侧面有力地突出了“无人解道取凉州”这一主旨,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批判深度。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诗人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用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边城衰败的凄凉画卷。“凤林关里水东流”点明特定地点,流淌的河水本应充满生机,可在此处,水向东流的景象,仿佛是岁月无声流逝的见证,为诗歌奠定了萧瑟且哀伤的基调。“白草黄榆六十秋”一句,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精心着墨。“白草黄榆”形象地描绘出凤林关植被荒芜的模样,衰败的白草与枯黄的榆树在风中瑟瑟发抖,尽显其荒凉。“六十秋”则以具体数字,无情地指出自边城沦陷于吐蕃之手后,漫长的六十年间,这片土地始终饱受压迫,人民深陷苦难。此联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诗人将对国土沦陷之久的深沉感慨,以及对边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融入到衰败的景色之中。后两句“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边将皆承主恩泽”一句先“扬”,郑重强调边将承载着朝廷的重大使命,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肩负着保卫国家、收复失地的神圣职责。这既是对边将身份与责任的肯定,也为后文的“抑”埋下伏笔。随后“无人解道取凉州”语气陡然一转,形成强烈的“抑”笔,直接揭露边将在享受厚禄的情况下,竟无人主动提及收复凉州之事。在这一扬一抑间,边将尸位素餐、腐败无能的丑恶嘴脸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里运用的对比手法,将边将应尽的职责与不作为的现状摆在一起,反差强烈,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将的批判与谴责,饱含着诗人对他们忘却使命、辜负国家和人民行为的痛心疾首。

4. 作品点评

诗的最大亮点在于侧面叙事的手法,没有正面痛斥边将的失职,而是通过描写边地长久沦陷的景象,结合“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的反差叙述,让批判之意不言自明,使诗歌义正辞严又含蓄蕴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刺体,直中有婉。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引周云

# 唐人咏边塞率道戍役愁苦,不则代边帅自负,独此诗有讽刺,有关系。

明敖英原编,凌云补辑《唐诗绝句类选》

# 将不效力,不嫌直致。

《唐诗训解》

# 杨慎列为能品。宗臣曰:圆转玲珑。吴山民曰:后二语说得丑杀人。何景明曰:用意深备,使当时将帅闻之,必有赧色。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讥刺时事而意不浅露,可以风矣。

《全唐风雅》引黄云

# 凉州本明皇所开,而陷于吐蕃六十年,故咎诸将之不能守。吴昌祺曰:尽脱笛、笳等意,亦一快也。

《删订唐诗解》引唐汝询

# 尽脱笛、笳等意,亦一快也。

《删订唐诗解》引吴昌祺

# 高常侍亦云:“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高说得愤,此说得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篇言边将安坐居奇,不以立功报主为念,自开元中,王君㚟等先后突叶蕃取凉州,后复陷吐蕃,经今已六十年,边将空邀主恩,无人出力。言之深切著明。

《唐诗笺注》

# 比前首更唾骂痛怏。王翰、王之涣二作感喟出以悠扬,是浑然元气。此则全以激昂之意发之,读之毛发为竖,令人自服。

《唐诗笺要》

# 诗言凉州失陷已六十年矣,而诸将坐拥高牙,都忘敌忾。少陵诗“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与文昌有同慨也。

《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齐己《行路难·行路难》

下一篇:唐·李白《横江词六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