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绿重重看得成":树上的枝叶已经是枝蔓成荫了,
# 重重:指枝上的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阴的感觉。
"曲阑幽槛小红英":曲折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色花朵。
# 曲阑:曲折的栏杆。
"酴醿架上蜂儿闹":酴醿已经开花,蜜蜂正抢着来采蜜,闹闹嗡嗡,
# 酴醿:亦作“酴釄”、“酴醾”,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也是一种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
"杨柳行间燕子轻":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穿梭。
"春婉娩":春日天气温暖而也近晚春,
# 婉娩:亦作“婉晚”。迟暮。
"客飘零":春天已经快要过去了,而人还在奔波飘零之中。
# 飘零:飘泊流落。
"残花浅酒片时清":晚春将尽花已残,借酒消愁酒亦残,醉过之后,仅有片时清爽。
# 清:清醒、清爽。,片时:片刻。
"一杯且买明朝事":酒醉中暂且打发一天以迎接新的一天,
"送了斜阳月又生":然而斜阳已去,月要东升,寂寞长夜又该如何度过呢。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词。这首词流露出了作者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春老去的喟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通过描写重重嫩绿、曲阑幽槛、小红英、蜂儿闹、燕子轻等诸多春日景色,描绘了一幅春日庭院的生机盎然之景,借这些美景抒发了词人客居他乡的飘零之人的孤独和寂寞。动静结合:上阕中,“嫩绿重重”“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架”等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庭院中景色的静谧与优美。“蜂儿闹”“燕子轻”则是动态描写,蜜蜂在酴醾架上忙碌,燕子在杨柳间轻盈穿梭,动静相衬,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充满了生命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日庭院的热闹与活力。对比:下阕“春婉娩,客飘零”,将春天的美好、温婉与词人自身的漂泊、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惆怅和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感。“残花浅酒片时清”中,残花暗示着春天的即将消逝,而浅酒带来的片刻清醒与词人内心的愁绪形成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词人的落寞与无奈。情景交融:全词将春日美景与词人的客居飘零之感相互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又透露出词人在美好春光中的孤独、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勾勒庭园中的自然风光,宛如一幅别具一格的风景画。起始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整幅画作奠定了基调。此般嫩绿,仿若能强化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心底对春日的情感。当“曲栏幽槛小红英”映入眼帘时,画面情境全然不同。“曲栏幽槛”徐徐铺展画面,打破了“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环绕、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这三字堪称关键,不仅加剧了色彩的对比与反差,更重要的是,它照亮了整个篇章,让画面的每个角落都熠熠生辉。“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此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中牵引出来,聚焦于蜂闹燕忙的热闹景象。这表明酴醿已临近开花时节,春色即将消逝,蜜蜂们纷纷争抢着采集新蜜。“杨柳行间燕子轻”极具动态美感。“蜂儿闹”,是局部的特写;“燕子轻”,则是线条般的追踪。描绘出燕子在成行的杨柳间穿梭飞翔,忙于捕食以哺育雏燕的画面。上片这四句,既有画面呈现,又有构图布局,更有色彩渲染,活脱脱一幅蜂忙燕舞的生动风景画。毋庸置疑,词人必定在这一画面中倾注了深厚情感,也彰显出他的审美意趣与创作思路。然而,盛景难再,好景不长。春天已然落幕,词人由此引发了伤春及自我感伤之情。下片笔锋陡然一转,开始倾诉伤春与自我伤怀的情愫。换头处运用两个短句,将情感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春婉娩”,春日温暖宜人,却也渐近暮春,这是从春天自身的角度而言;而“客飘零”,则是从词人自身处境来说。由于常年漂泊在外,和暖的春日虽能愉悦心情、驱散烦闷,但花事渐衰、行踪不定,又使得欢娱减少而愁思增多。为了消解伤春与自我伤怀之情,词人对着“残花”借酒消愁,时日已久,故而称“残酒”。醉意中或许能够忘却客居他乡的忧愁,可一旦酒醒,忧愁依旧难以排遣。“一杯且贾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面对这般情景,词人深感无奈,只能继续饮酒,期望在醉梦之中度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的一天,从而忘却伤春之情与漂泊之感。“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来展现时间的流逝,春色难以挽留,将写景、叙事、抒情完美融合。
4. 作品点评
此篇虽然写伤春与自伤情绪,倾诉客居他乡的飘零之感。词中巧妙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画面,词人凭借沉着豁达的性情融入其中,读来令人顿感清新明快,全然不同于寻常的伤春作品。
# “石湖词音节最婉转,读稼轩词后读石湖词,令人心平气和。”这首词,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