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初生岁":我出生后不久,
# 岁:年。
"中原失太平":就遇到了靖康之耻。
"宁知墓木拱":哪里知道我都已经老去,
# 宁知:岂知,怎么会知道。
"不见塞尘清":还是没有听到收复中原的好消息。
# 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京洛无来信":汴京和西京洛阳已经失陷多年,
"江淮尚宿兵":可是江淮一带的军队没有北伐中原的动作。
"何时青海月":什么时候那青海湖上空的明月,
"重照汉家营":能够再次照耀着我大汉军队的营地呢?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诗。描绘了诗人从出生时中原沦陷,到岁月流逝而战乱不止,再到当下京洛无音、江淮驻兵的动荡场景,借青海月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恢复和平、边疆安宁的强烈期盼,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借青海月的景象,表达对边疆恢复和平,国家重现安宁的强烈渴望。以小见大:首联“昔我初生岁,中原失太平”,从诗人自身出生时中原失太平这一个人经历的小角度,引出国家长期战乱的大背景。
3. 分段赏析
《北望》这首五言律诗,首联“昔我初生岁,中原失太平”,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从自身出生时中原陷入战乱的个人经历切入,将国家命运与个人成长联系起来,流露出对往昔太平的怀念与对当下局势的忧虑。颔联“宁知墓木拱,不见塞尘清”,“墓木拱”暗示时光流逝,诗人感慨自己已到暮年,却仍未见到边疆战乱平息,“宁知”二字强化了这种无奈与悲痛的情绪,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颈联“京洛无来信,江淮尚宿兵”,“京洛”“江淮”点明地点,通过写京洛音信断绝,江淮依旧屯驻军队,侧面展现出战争的持续和国家的动荡不安,语言平实却有力地传达出紧张的局势。尾联“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运用借景抒情和反问的手法,“青海月”营造出一种辽阔而苍凉的意境,诗人借这一景象表达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反问句式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内心对国家恢复太平的期盼,凸显出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下一篇: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