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堕胡尘":中原地区沦陷在胡人的铁蹄之下,
"北望但莽莽":向北望去,只见一片茫茫的荒芜。
"耆年死已尽":年老的人已经相继去世,
# 耆年:六十以上曰耆年。
"童稚日夜长":而孩童们还在日夜成长。
"羊裘左其衽":他们身着羊皮衣,衣襟向左开,
# 左其衽:衣襟向左,古代北方民族的服装。
"宁复记畴曩":过去的记忆早已模糊。
# 畴曩:以前的时代。
"岂无豪俊士":难道没有志士豪杰吗?
"愤气塞穹壤":他们的愤怒之气仿佛塞满了天地之间。
# 穹壤:天地。
"我欲友斯人":我渴望结交这样的人,
"悲诧寄遐想":只能将这份悲哀寄托于遥远的想象之中。
# 遐想:远想。
"梦行黄河滨":在梦中,我行走在黄河岸边,
"云开见仙掌":云雾散开,露出仙人的掌纹。
# 仙掌:仙人掌,太华山东峰。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北望》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的前两句“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描绘了诗人遥望北方中原时的悲愤心情。诗人因北方沦陷而泪洒衣襟,幻想南宋军队能够渡过黄河收复失地,但最终只能化为“空想”。诗中提到“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谴责了金朝统治者以暴力强制推行其规定,伤害被压迫民族感情的行为。诗的后两句“岂无豪俊士,愤气塞穹壤。我欲友斯人,悲诧寄遐想。”表达了诗人对江南仍有爱国志士的期待。他坚信仍有志同道合之人能够挺身而出,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诗人通过“梦行黄河滨,云开见仙掌。”描绘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国家统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中原沦陷区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诗中既有对民族压迫的谴责,也有对爱国志士的期待,体现了陆游一生的爱国情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中原堕胡尘,北望但莽莽。”开篇点题,诗人遥望北方中原,只见一片荒芜与迷茫。“中原堕胡尘。”直接点明中原地区已被金人占领,沦陷于异族之手。“北望但莽莽。”描绘出诗人眼中的北方景象,茫茫一片,既写出了地理上的遥远,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这一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的深切关怀。第二联:“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诗人进一步描写中原沦陷后的社会现状。“耆年死已尽。”暗示中原地区的老一辈人逐渐离世,而“童稚日夜长。”则表明新一代在沦陷区中成长。这一句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新一代是否还能记得故国的荣光?第三联:“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羊裘左其衽。”描绘了中原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生活状态,穿着异族的服装,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宁复记畴曩。”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是否还能记得故国往事的担忧。这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了沦陷区的文化同化现象,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第四联:“岂无豪俊士,愤气塞穹壤。”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对中原仍有豪杰志士的期待。“岂无豪俊士。”暗示在沦陷区仍有志士仁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异族统治的愤恨。“愤气塞穹壤。”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这些志士的愤懑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抗争精神的肯定和期待。第五联:“我欲友斯人,悲诧寄遐想。”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与这些豪杰志士结交的愿望。“我欲友斯人。”直接点明诗人的心愿,而“悲诧寄遐想。”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怅惘。诗人只能通过想象与这些志士交流,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尾联:“梦行黄河滨,云开见仙掌。”以梦境作结,诗人幻想自己行走在黄河之滨,云开雾散后看到了仙境般的景象。“梦行黄河滨。”象征着诗人对中原大地的向往,而“云开见仙掌。”则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希望中原能够重见光明。这一句以浪漫的笔触结束全诗,给人以希望和遐想。
上一篇:宋·沈说《秋溪》
下一篇:宋·辛弃疾《江城子·戏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