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wà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zhōng
yuán
duò
chén
běi
wàng
dàn
mǎng
mǎng
nián
jìn
tóng
zhì
zhǎng
yáng
qiú
zuǒ
rèn
níng
chóu
nǎng
háo
jùn
shì
fèn
sāi
qióng
rǎng
yǒu
rén
bēi
chà
xiá
xiǎng
mèng
xíng
huáng
bīn
yún
kāi
jiàn
xiān
zhǎng

译文

中原地区沦陷在胡人的铁蹄之下,向北望去,只见一片茫茫的荒芜。年老的人已经相继去世,而孩童们还在日夜成长。他们身着羊皮衣,衣襟向左开,过去的记忆早已模糊。难道没有志士豪杰吗?他们的愤怒之气仿佛塞满了天地之间。我渴望结交这样的人,只能将这份悲哀寄托于遥远的想象之中。在梦中,我行走在黄河岸边,云雾散开,露出仙人的掌纹。

逐句剖析

"中原堕胡尘":中原地区沦陷在胡人的铁蹄之下,

"北望但莽莽":向北望去,只见一片茫茫的荒芜。

"耆年死已尽":年老的人已经相继去世,

# 耆年:六十以上曰耆年。

"童稚日夜长":而孩童们还在日夜成长。

"羊裘左其衽":他们身着羊皮衣,衣襟向左开,

# 左其衽:衣襟向左,古代北方民族的服装。

"宁复记畴曩":过去的记忆早已模糊。

# 畴曩:以前的时代。

"岂无豪俊士":难道没有志士豪杰吗?

"愤气塞穹壤":他们的愤怒之气仿佛塞满了天地之间。

# 穹壤:天地。

"我欲友斯人":我渴望结交这样的人,

"悲诧寄遐想":只能将这份悲哀寄托于遥远的想象之中。

# 遐想:远想。

"梦行黄河滨":在梦中,我行走在黄河岸边,

"云开见仙掌":云雾散开,露出仙人的掌纹。

# 仙掌:仙人掌,太华山东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望》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金朝统治集团强制推行民族政策的谴责以及对民族团结的深切关怀。诗中通过对中原沦陷、民族隔阂加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分裂和民族矛盾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这首诗以“北望”为题,描绘了中原地区在金朝统治下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压迫的愤慨和对民族团结的向往。诗中“中原堕胡尘,北望但莽莽。”反映了诗人对中原沦陷的无奈与悲愤,而“岂无豪俊士,愤气塞穹壤。”则展现了他对抗金志士的赞美。陆游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羊裘左其衽。”与“宁复记畴曩。”的对比,揭示了金朝统治下民族文化的断裂。同时,诗人以“梦行黄河滨,云开见仙掌。”象征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憧憬。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民族压迫的谴责,也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团结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望》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淳熙十五年(1188年),陆游已经六十四岁,任严州知州期满后返回故乡山阴。他时刻不忘中原沦陷的国土,幻想皇帝能御驾亲征,收复失地。在这首诗中,陆游表达了对中原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南宋朝廷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愤慨。陆游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被任命为严州知州。任职期间,他深得百姓爱戴,但因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于淳熙十五年四月主动向朝廷上书,请求辞去官职,回乡休养。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同年七月,陆游回到故乡山阴。陆游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但南宋朝廷的妥协与主和势力的压制,使他多次遭受挫折。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回到山阴后,他仍然上书请求给予祠禄,准备不再担任行政官职。这不是政治热情的衰退,而是他意识到在行政职务上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家效力。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中原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南宋朝廷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愤慨。尽管他感到政治上的无奈,但他仍然坚信江南还有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能够实现收复中原的目标。是陆游在严州任职期满后返回故乡山阴时所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中原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对南宋朝廷的失望,以及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是陆游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他一生爱国情怀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北望》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的前两句“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描绘了诗人遥望北方中原时的悲愤心情。诗人因北方沦陷而泪洒衣襟,幻想南宋军队能够渡过黄河收复失地,但最终只能化为“空想”。诗中提到“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谴责了金朝统治者以暴力强制推行其规定,伤害被压迫民族感情的行为。诗的后两句“岂无豪俊士,愤气塞穹壤。我欲友斯人,悲诧寄遐想。”表达了诗人对江南仍有爱国志士的期待。他坚信仍有志同道合之人能够挺身而出,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诗人通过“梦行黄河滨,云开见仙掌。”描绘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国家统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中原沦陷区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诗中既有对民族压迫的谴责,也有对爱国志士的期待,体现了陆游一生的爱国情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中原堕胡尘,北望但莽莽。”开篇点题,诗人遥望北方中原,只见一片荒芜与迷茫。“中原堕胡尘。”直接点明中原地区已被金人占领,沦陷于异族之手。“北望但莽莽。”描绘出诗人眼中的北方景象,茫茫一片,既写出了地理上的遥远,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这一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的深切关怀。第二联:“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诗人进一步描写中原沦陷后的社会现状。“耆年死已尽。”暗示中原地区的老一辈人逐渐离世,而“童稚日夜长。”则表明新一代在沦陷区中成长。这一句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新一代是否还能记得故国的荣光?第三联:“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羊裘左其衽。”描绘了中原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生活状态,穿着异族的服装,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宁复记畴曩。”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是否还能记得故国往事的担忧。这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了沦陷区的文化同化现象,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第四联:“岂无豪俊士,愤气塞穹壤。”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对中原仍有豪杰志士的期待。“岂无豪俊士。”暗示在沦陷区仍有志士仁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异族统治的愤恨。“愤气塞穹壤。”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这些志士的愤懑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抗争精神的肯定和期待。第五联:“我欲友斯人,悲诧寄遐想。”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与这些豪杰志士结交的愿望。“我欲友斯人。”直接点明诗人的心愿,而“悲诧寄遐想。”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怅惘。诗人只能通过想象与这些志士交流,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尾联:“梦行黄河滨,云开见仙掌。”以梦境作结,诗人幻想自己行走在黄河之滨,云开雾散后看到了仙境般的景象。“梦行黄河滨。”象征着诗人对中原大地的向往,而“云开见仙掌。”则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希望中原能够重见光明。这一句以浪漫的笔触结束全诗,给人以希望和遐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沈说《秋溪》

下一篇:宋·辛弃疾《江城子·戏同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