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胡兵陷两京":天宝年间安禄山攻陷了洛阳长安,
# 两京:指长安和洛阳。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在数月内先后攻陷洛阳、长安。,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安禄山是胡人,手下士兵也多为胡人。,天宝:唐玄宗的年号。
"北庭安西无汉营":北庭安西都被敌人侵占。
# 无汉营:没有中原王朝的军队驻扎。安史之乱以后吐蕃趁虚而入,蚕食唐朝西部疆土,到唐德宗贞元年间(8世纪末),北庭、安西亦失守,此后中原王朝再未控制这一地区。,北庭安西:为唐朝驻西域(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的军政机构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前者管辖天山北路,后者管辖天山南路。
"五百年间置不问":五百年来土地丧失无人过问,
# 五百年:该诗作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距北庭、安西失守的时间不足四百年,此处为虚指。
"圣主下诏初亲征":今日里圣明的皇上亲自征战。
# 圣主:指宋孝宗赵昚。
"熊罴百万从銮驾":百万猛士跟随皇帝的车驾前进,
# 銮驾:天子的车驾。因天子车驾有銮铃而得名。,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
"故地不劳传檄下":用不着传下檄文故土纷纷归顺。
# 传檄:传布檄文,意思是只要檄文传到原来的领土上,那地方就可以拿下来,不用费事。,故地:指曾为汉唐疆域、但已沦为异族统治的西北地区。
"筑城绝塞进新图":遥远的边塞筑起城墙划入版图,
# 新图:新编制的地域图册。,绝塞:极远的边塞。这里指唐代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原来的辖区。
"排仗行宫宣大赦":行宫里排列仪仗宣读大赦的诏文。
# 宣大赦:由于国家收复失地,取得重大胜利,所以皇帝要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庆祝。,排仗:排列仪仗队。
"冈峦极目汉山川":极目远望都是宋朝的河山,
"文书初用淳熙年":发布文书开始用淳熙纪年。
# 淳熙:宋孝宗的年号,该诗作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
"驾前六军错锦绣":庆功大典的将士穿着彩色的战袍,
# 错锦绣:穿着各色各样华美的服装。错:交错。,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指皇帝的亲卫部队。
"秋风鼓角声满天":秋风里军乐奏起鼓角震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苜蓿峰前都是哨亭堡垒,
# 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旧注:亭:原作停,据钱校改。,苜蓿峰:峰当作烽,故址当在于祝(今新疆乌什)境之葫芦河附近。
"平安火在交河上":交河上的烽火报告着平安。
# 交河:唐代安西都护府驻地,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平安火:唐代在边塞上每三十里置一烽候,夜里举火为信,报告平安无事。
"凉州女儿满高楼":高楼上满是凉州的少女,
"梳头已学京都样":连梳头的样式也学着京都的打扮。
# 京都:这里指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朱祖谋校《云谣集》载唐人《内家娇》第二首:“及时衣著,梳头京样。”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梦诗。诗歌以虚写实,借梦境展现南宋军队收复汉唐西域故地的宏阔场景,通过描绘胜利后边疆安定、文化交融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与深挚的爱国情怀。
2. 分段赏析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首句“天宝胡兵陷两京”以历史创伤切入,借唐代安史之乱的沉痛记忆,暗喻南宋失去中原的屈辱现实。胡兵攻陷长安洛阳的典故,既强化了民族危亡的集体创伤,又为下文“圣主亲征”的豪情作反衬铺垫。第二句“北庭安西无汉营”延续地理意象,通过“无汉营”三字的直白陈述,将西域疆域失守的沧桑感化作具象画面。“五百年间置不问”,五百年间朝廷没有过问这些失地,这里既有对历史忽视的批评,也有对当下圣主亲征的期待。五百年时空的断裂在"置不问"的冷峻笔触中凝结成时代的喟叹。“圣主下诏初亲征”一句陡然转折,用“初”字点破梦境与现实的反差。诗人将现实中主和派当权的压抑,转化为理想中君王御驾亲征的痛快想象。“熊罴百万从銮驾”以猛兽喻雄师,百万之数的夸张修辞渲染出摧枯拉朽的军威,与现实中南宋积弱的军事实力形成戏剧性对照。“故地不劳传檄下”七字举重若轻,既有“传檄而定”的兵法智慧,又暗含民心归附的政治理想,收复失地的艰辛在梦境中被简化为水到渠成的必然。“筑城绝塞进新图”展现开疆拓土的豪迈,诗人用“新图”这一象征符号,将地理版图与文化认同熔铸一体。“排仗行宫宣大赦”的盛典描写,既是对盛唐气象的追摹,又是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无声批判。“冈峦极目汉山川”用开阔视野展现山河一统,“文书初用淳熙年”则通过年号更替的细节,将历史想象具象为行政现实。当“淳熙年”取代胡虏纪年出现在边塞文书时,文化正统的回归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利。“驾前六军错锦绣”以斑斓军容对比现实中的南宋军备,“秋风鼓角声满天”在雄壮中暗藏肃杀,暗示诗人清醒认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苜蓿峰前尽亭障”展现军事防御的完善,“平安火在交河上”化用唐代边塞意象,烽火化作平安信号,体现诗人对边疆长治久安的期待。“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最具感染力。最妙处在于“凉州女儿”梳头学京都样的细节——当边疆少女自发效仿中原妆饰,文化向心力已悄然完成最温柔的征服。这缕青丝绾起的,不仅是地域的统一,更是文明血脉的重新接续。
3. 作品点评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一诗用梦境来表达难以实现的救国理想。这种梦境书写不仅是艺术手法的创新,更是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话。诗人抓住典型场景进行刻画,大处落墨,小处著笔,在壮阔之美的同时又给人以细腻清新之感。这首诗是陆游诸多写梦境的诗中写得最为真切具体的一首,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意象系统。诗的结尾用细微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细节的变化,以此来反映政治态势的改变,堪称绝妙之笔,颇得后世称赏,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体验、观察生活之细致。这首诗在整体抒情基调中,以酣畅淋漓的笔触肆意铺陈,叙事抒情条理分明,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豪迈昂扬、积极乐观的磅礴气势。作为七言古诗,全诗共十六句,以四句为一个段落,每段转换韵脚,平声韵与仄声韵交替使用。这种巧妙的押韵方式,赋予诗歌节奏上的变化,读来声调高低起伏、节奏错落有致,情感表达跌宕生姿,极具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宋·释慧初《偈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竹枝词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