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草草失承平":当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
# 承平:继承已往治平之世,后泛指太平。,草草:仓卒。,中原:关中地区,今陕西、河南等地,唐代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在此地,是国家的中心地带。
"戍火胡尘到两京":安史叛军燃起的战火,烧到了东西两京。
# 戍火:边疆的战火。胡尘。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据范阳叛变。率领由契丹、奚、突厥等族所组成的军队攻陷了洛阳。第二年攻陷长安,当时人称北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胡尘即指由少数民族带来的战乱。两京。唐代的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
"扈跸老臣身万里":随驾回京的老臣呵,又孤身流落万里之外,
# 身万里:指杜甫跟随肃宗的车驾。,扈跸老臣:指杜甫。扈:护卫。跸:帝王出行的车驾。
"天寒来此听江声":在那秋冬间寒冷的时节,来听这滔滔的江!
# 天寒来此听江声:自注:“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杜甫一生为国颠沛漉离。晚年却流落西南。在落木萧萧,天寒水冷的秋季。面对滚滚长江。心中无限感慨。而这种感慨几百年后又在诗人陆游的心中响起。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感怀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中原的混乱以及杜甫晚年的漂泊,营造出悲凉沉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南宋时局的悲愤,借杜甫的经历与自身联想写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表面写安史之乱使大唐失去太平,两京被战火笼罩,实则暗指南宋时期中原被金人占领,国家动荡,借古事影射当下现实,抒发对时局的悲愤。联想:后两句“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想象当年杜甫随皇帝奔波后,晚年流落到此,在天寒时倾听江声的情景,通过联想,将自己与杜甫的情感相连,借杜甫的遭遇抒发自身的忧国之情。以景结情:“天寒来此听江声”,以杜甫(也暗指自己)在寒冷中听江声作结,江声的汹涌如同诗人内心的悲愤,借景将复杂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余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高度凝练地回溯了那段沉痛的历史。唐玄宗晚年昏庸淫奢,引发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一时间,中原大地陷入慌乱,曾经繁华的长安和洛阳,接连被战火与胡人的烟尘所笼罩。大唐的太平盛世如梦幻般破碎,往昔的辉煌一去不复返。这两句看似在写杜甫所处的唐朝战乱,实则也影射了陆游生活的南宋。当时,中原沦陷于金人之手,国家动荡不安,陆游借古喻今,巧妙地将两个时代相似的困境融合,“草草”二字,生动地描绘出乱世的衰败与仓促,让人不禁为国家的命运叹息。后两句“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聚焦于杜甫乱后的艰难处境。杜甫曾追随唐肃宗,一心报国,可后来却因仗义疏救宰相房琯,无辜被贬,又遭遇饥荒,被迫辗转万里,流落西南。晚年的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陆游在龙兴寺凭吊时,不禁展开联想,仿佛看到杜甫在天寒之际,独自伫立在寺门,面对着萧瑟秋景,聆听着汹涌澎湃的江涛声。那江声中,既有杜甫壮志未酬的悲愤,也有他忧国忧民的沉痛。陆游与杜甫虽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的报国理想、坎坷遭遇以及爱国精神如出一辙。此刻,这滔滔江声也重重地敲击着陆游的心房,成为两位诗人共同心声的写照。陆游借吊古,抒发了自己对南宋局势的无奈与悲愤,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全诗借古伤今,以历史影射现实,借杜甫这一历史人物抒发自身情怀。意境雄浑壮阔,实写往昔安史之乱,虚指当下南宋局势,成为两个时代的生动写照。画面极为广阔,万里风烟尽入诗中。尤为精妙的是,诗人能将千军奔袭的宏大战争场景、人物万里漂泊的苦难经历,凝缩至龙兴寺门前。描绘出孤独之人倚门而立、侧耳倾听的画面,宛如特写镜头。江水咆哮,人物静听,动静相衬,营造出浓郁的感伤氛围,强化了诗歌情感。诗风沉雄且不失细腻,结构紧凑又富有灵动性,语言雄浑质朴,尽显本色之美。
# 双管齐下,一下两枝。
清乾隆《唐宋诗醇》
上一篇:宋·王镃《冬暄》
下一篇:宋·曹组《点绛唇·云透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