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霄境":珠霄境啊,
"却似化人宫":仿佛是仙人幻化出的宫殿。
"梵气弥罗融万象":弥漫的梵气融合了世间万象,
"玉楼十二倚清空":十二座玉楼倚靠着清空耸立,
"一片宝光中":一切都笼罩在一片宝光之中。
"赵从善示余玉楼图":赵从善给我展示了一幅《玉楼图》,
"其前玉阶一道":画中前方有一道玉石台阶,
"横跨绿霄":横跨在青绿色的云气之上,
"中琪树垂珠网":台阶中间有珍奇的树木,
"夹阶两傍":夹在台阶两侧。
# 傍:一作旁。
"绿霄之外":绿霄外围,
"周以玉阑":环绕着玉石栏杆,
"阑外方是碧落":栏杆外便是碧蓝的天空。
"阶所接亦玉池":台阶下方连接着一个玉石池塘,
"中间涌起玉楼三重":池塘中央升起三重玉楼,
"千门万户":楼中千门万户,
"无非连璐重璧":都是连璐重璧的构造。
"屋覆金瓦":屋顶覆盖着金色的瓦片,
"屋山缀红牙":屋脊上装饰着红色的牙状构件,
"垂珰四檐":四周屋檐垂挂着玉制的铃铛。
"黄帘皆卷":黄色的帘子全部卷起,
"楼中帝座依约可望":隐约可见楼中帝王的宝座。
"红云自东来":红色祥云从东方飘来,
"云中虚皇乘玉辂":云中的虚皇乘坐着玉制大车,
"驾两金龙":由两条金龙拉车。
"侍卫可见者":可以看清的侍卫有:
"灵官法服骑而夹侍二人":两位身穿法服、骑马夹侍的灵官,
"力士黄麾前导二人":两位举着黄色旌旗在前引导的力士,
"仪剑四人":四位手持仪剑的护卫,
"金围子四人":四位围在车旁的金围子,
"夹辂黄幡二人":两位夹着车驾的黄幡手,
"五色戟带二人":两位手持五色戟带的卫士,
"珠幢二人":两位举着珠幢的仙人,
"金龙旗四人":四位举着金龙旗的随从,
"负纳陛而后从二人":还有两位在车后背负纳陛的侍从。
"云头低垂":云头向下低垂,
"将至玉阶":即将抵达玉阶,
"楼前仙官冠帔出迎":楼前的仙官戴着冠冕、披着霞帔出门迎接,
"方下阶":刚走下台阶,
"双舞鹤行前":就有双鹤在前舞蹈。
"云驾之傍":云驾旁边,
"又有红云二":还有两朵红云:
"其一仙官立幢节间":一朵云中,仙官站立在旌旗之间,
"其二女乐并奏":另一朵云中,众多女乐正在一同演奏。
"玉楼之后又有小玉楼六":玉楼后方还有六座小玉楼,
"其制如前":形制与前方的玉楼相同。
"宝光祥云":宝玉的光芒与祥云交织,
"前后蔽亏":前后掩映,
"或隐或现":时隐时现。
"小案黄本作楼之前":按黄本小注,楼的前面,
"独为金地":单独设有金地,
"亦有仙官自金地下迎":也有仙官从金地上迎出。
"傍小楼最高处":旁边小楼最高处,
"有飞桥直瑶台":有一座飞桥直通瑶台,
"仙人度桥登台以望":仙人正跨过桥登上瑶台远眺。
"名数可纪者":画面中可记载的物象名称和数量,
"大略如此":大致如此。
"若其景趣高妙":至于那高妙的景致,
"碧落浮黎":碧落下的浮黎仙境,
"青冥风露之境":青冥中的风露之境,
"则览者可以神会":观者只能心领神会,
"不能述于笔端":无法用笔墨描述。
"此画运思超绝":这幅画构思超凡,
"必梦游帝所者髣髴得之":必定是仿佛梦游天帝居所者才能画出,
"非世间俗史意匠可到":绝非世间普通画师的构思能达到的。
"明窗净几":在明净的窗前,
"尽卷展玩":展开画卷赏玩,
"恍然便觉身在九霄三景之上":恍然自觉身居九霄三景之上。
"奇事不可以不识":如此奇事不可不记。
"简斋有《水府法驾导引歌词》":简斋先生有《水府法驾导引歌词》,
"乃倚其体作《步虚词》六章":我便依照其体裁创作了六章《步虚词》,
"以遗从善":赠送给从善。
"羽人有不俗者":若有脱俗的修道者,
"使歌之于清风明月之下":在清风明月下吟唱此曲,
"虽未得仙":虽然未成仙,
"亦足以豪矣":也足以称豪了。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分段赏析
“珠霄境,却似化人宫”,开篇便以“珠霄境”点题,直接将读者带入那神秘高远的仙境之中。“珠霄”二字,既点明此境如缀满珍珠的云霄般璀璨,又赋予其华贵而缥缈之感。“却似化人宫”,一个“却”字转折,将珠霄境比作传说中仙人所化的宫殿,巧妙运用神话典故,引发读者对仙境模样的无限遐想,同时也为全词奠定了奇幻瑰丽的基调。“梵气弥罗融万象”,“梵气”一词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给人一种超凡脱俗、清净悠远的感觉。“弥罗”描绘出梵气弥漫、包罗万象的宏大景象,展现出一种广阔无垠且包容万物的气势。“融万象”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梵气将世间一切景象、万物都融合其中,体现出仙境的神奇与宏大,仿佛世间所有都在这股神秘气息的笼罩下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混沌而又和谐的意境。“玉楼十二倚清空”,“玉楼十二”以具体的数字描绘出玉楼数量之多,且“玉楼”本身便象征着珍贵与华美,凸显出仙境建筑的富丽堂皇。“倚清空”三字极为精妙,一个“倚”字,赋予玉楼以动态感,仿佛十二座玉楼并非静止地矗立,而是倚靠在澄澈的天空之上,生动展现出玉楼高耸入云、直插天际的雄伟姿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烘托出仙境的高远与空灵。“一片宝光中”,简洁而有力地收束全词。“一片”强调了宝光的整体性和弥漫性,“宝光”则与前文的“玉楼”“珠霄”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仙境的华贵与神圣。这一句将整个珠霄境都笼罩在一片璀璨的宝光之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光芒万丈、美轮美奂的幻境,余韵悠长,让人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久久难以自拔,同时也深化了全词对仙境的赞美之情。
上一篇:宋·黄庚《雨过》
下一篇:宋·杨万里《荔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