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ù
méi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2
xuě
huā
chóu
wèi
jiě
bèi
yīn
duǒ
hán
xiān
tuì
退
dōng
fēng
hái
shì
nián
xiāng
rén
xīn
róng
gǎi
宿
jiǔ
méng
téng
zhèng
nài
chūn
huā
zhī
rén
miàn
liǎng
shí
xīn
xiāng
kàn
hǎo
zuò
fēng
liú
bàn
zhǐ
kǒng
huā
zhī
què
rén

译文

雪意弥漫,似乎在抑制着梅花的开放,梅花仿佛带着忧愁还未舒展,在背阴的地方有一朵梅花率先在寒冷中绽放。随着东风吹来,梅花的香气还是和去年一样,可不像人心那样容易改变。带着宿醉的朦胧状态,正能享受这美好的春天,花枝的鲜艳和人面的青春在春天里都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和梅花相互欣赏,真愿把它当作美好的伴侣,只是恐怕梅花会嫉妒我的青春美好吧。

逐句剖析

"雪意勒花愁未解":雪意弥漫,似乎在抑制着梅花的开放,梅花仿佛带着忧愁还未舒展,

"背阴一朵寒先退":在背阴的地方有一朵梅花率先在寒冷中绽放。

"东风还是去年香":随着东风吹来,梅花的香气还是和去年一样,

"不比人心容易改":可不像人心那样容易改变。

"宿酒瞢腾正耐春":带着宿醉的朦胧状态,正能享受这美好的春天,

"花枝人面两时新":花枝的鲜艳和人面的青春在春天里都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看好作风流伴":我和梅花相互欣赏,真愿把它当作美好的伴侣,

"只恐花枝却妒人":只是恐怕梅花会嫉妒我的青春美好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嗅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这首《嗅梅》是一首借物抒情、蕴含哲理的七言律诗。诗中以梅花为吟咏对象,通过描写梅花在雪中的姿态、散发的香气,以及将梅花与人心、人面进行对比,既展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韧,又借梅花抒发了对人心易变的感慨,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范成大诗歌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花自比或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梅花在雪中“背阴一朵寒先退”,展现出坚韧的品质,而“东风还是去年香”强调其香气的持久不变,象征着某种坚守,诗人借此抒发对稳定和不变的向往,以及对人心易变的感慨。对比:“东风还是去年香,不比人心容易改”将梅花历经岁月香气依旧与人心容易改变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人心的无常,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哲理性。“花枝人面两时新”把花枝的新鲜和人面的青春相对比,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拟人:“相看好作风流伴,只恐花枝却妒人”赋予花枝以人的情感“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与花之间的互动,使诗歌更具情趣和感染力。情景交融:“雪意勒花愁未解,背阴一朵寒先退”描绘了梅花在雪意笼罩下的情景,既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又通过“愁未解”等词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嗅梅》首联“雪意勒花愁未解,背阴一朵寒先退”:“雪意勒花愁未解”描绘了雪意弥漫,似乎在抑制着梅花的开放,“愁未解”赋予梅花一种忧愁的情绪,暗示了梅花开放的艰难。“背阴一朵寒先退”则写在背阴处有一朵梅花率先在寒冷中绽放,展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韧品质,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坚韧而略带哀愁的基调。颔联“东风还是去年香,不比人心容易改”:此联是全诗的哲理所在。“东风还是去年香”写随着东风吹来,梅花的香气依然和去年一样,强调了梅花香气的持久和稳定。“不比人心容易改”则将梅花的香气不变与人心的易变形成强烈对比,借物喻人,抒发了诗人对人心变化无常的感慨和无奈,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颈联“宿酒瞢腾正耐春,花枝人面两时新”:“宿酒瞢腾正耐春”描绘了诗人带着宿醉的朦胧状态,却正能享受春天的美好。“花枝人面两时新”将花枝的鲜艳和人面的青春相对照,写出了春天里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青春时光的珍惜。尾联“相看好作风流伴,只恐花枝却妒人”:“相看好作风流伴”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愿意与梅花相伴,将其视为美好的伴侣。“只恐花枝却妒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恐怕梅花会嫉妒人的青春美好,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花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诗歌充满了趣味和韵味,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青春易逝的一丝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锡畴《晚山》

下一篇:宋·辛弃疾《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