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入蜀鬓未霜":我刚刚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
# 鬓未霜:头发还没有变成苍白。指还没有衰老。
"南充樊亭看海棠":在南充樊亭逗留了三天观赏海棠花。
# 樊亭:在南充。陆游曾在樊亭逗留了三天。,南充:即今四川南充市。陆游离夔州去汉中时路经南充。曾在该地逗留。
"当时已谓目未睹":当时已经说了观赏过海棠花,
"岂知更有碧鸡坊":哪里知道还有更美丽的碧鸡坊。
# 碧鸡坊:街巷名。在今四川成都,唐诗妓薛涛曾住此,其地所种海棠特富艳。
"碧鸡海棠天下绝":碧鸡的海棠花天下一绝,
"枝枝似染猩猩血":每一个枝头上的每一朵海棠花都非常鲜红美丽。
# 猩猩血:猩猩的血,借指鲜红色。
"蜀姬艳妆肯让人":四川的美女艳美的装扮让人觉得很美,
# 艳妆:艳美的装扮,装束艳美。借指美人。,蜀姬:四川的美女。
"花前顿觉无颜色":但是在这海棠花前会顿时觉得失去了艳丽。
"扁舟东下八千里":小船顺流东下八百里见到的桃李虽然鲜艳,
"桃李真成仆奴尔":但与海棠比起来,就像奴仆一样低贱。
# 桃李真成仆奴尔:是说桃李虽然鲜艳,但与海棠比起来,就像奴仆一样低贱。
"若使海棠根可移":要是海棠花的根可以移到别处,
"扬州芍药应羞死":那么扬州的芍药也会感到羞愧了。
# 扬州芍药应羞死:扬州盛产芍药花,自古天下有名。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引孔武仲《芍药谱》:“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其敷腴盛大而纤丽巧密,皆他州之所不及。”
"风雨春残杜鹃哭":每当春末风雨来临之际,听到杜鹃声,
"夜夜寒衾梦还蜀":每天夜里盖着冰冷的被子,梦游蜀中。
# 寒衾:冰冷的被子。
"何从乞得不死方":哪里才能求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呢,
# 不死方: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死的药方。
"更看千年未为足":就算再活一千年也不会感到满足。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情的咏物诗。描绘了诗人陆游从初入蜀地在南充樊亭邂逅海棠,到于成都碧鸡坊见识天下绝美海棠的经历。体现了诗人离蜀东归后对蜀中海棠的深切怀念,营造出一种对往昔蜀地生活眷恋不舍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既钟情于蜀中海棠的娇艳,更对蜀地饱含思念的复杂情感,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与多样手法,将这份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对比:在描写碧鸡坊海棠时,引入“蜀姬艳妆”作对比,“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以众人皆知的蜀姬娇艳,突出海棠面前其光彩尽失,鲜明地衬托出海棠的超凡魅力。在写离蜀东归后的感慨时,将江南桃李、扬州芍药与蜀中海棠对比,“桃李真成仆奴尔”“扬州芍药应羞死”,凸显蜀中海棠的无与伦比,强化了对海棠的赞美。夸张:诗人在形容碧鸡海棠的艳丽时,写道“枝枝似染猩猩血”,用夸张的手法将海棠花的色泽描绘得极为浓烈,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生动展现海棠的艳丽。在盛赞海棠的难得时,“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通过夸张的想象,突出海棠在诗人心中无可比拟的地位。借物抒情:全诗围绕海棠展开,实则借对海棠的赞美与思念,抒发诗人对壮年在川陕军幕那段美好生活的怀念。结尾“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借对蜀中海棠的眷恋,表达对往昔充满豪情壮志生活的向往,将对海棠的情感与对过去生活的情感紧密相连。欲扬先抑:开篇写初到四川在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先表达初见樊亭海棠的惊艳,再以“岂知”转折,引出更美的碧鸡坊海棠,这种手法让诗句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吸引读者,为后文对碧鸡坊海棠的描写蓄势。情景交融:在结尾部分,“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描绘出风雨春残、杜鹃悲啼的凄凉景象,融入诗人在江南寒夜对蜀地及海棠的思念之情,凄凉之景与沉痛之情相互交融,营造出浓郁的伤感氛围。
3. 分段赏析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诗人回忆初到四川,于南充樊亭初见海棠的情景。“我初入蜀”直截了当地开启回忆,“鬓未霜”暗示当时的青春朝气,与当下暮年形成鲜明反差,这不仅是岁月流逝的对照,更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时光流转、今昔之感的基调。前两句简洁有力,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岂知”引出碧鸡坊海棠,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诗句有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初看樊亭海棠已觉惊艳,却不知更美的还在后面,为下文蓄势。这部分虽未对海棠进行细致描绘,却凭借情感的巧妙铺垫,使读者对海棠充满期待。“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此段聚焦碧鸡坊的海棠,成为全诗对海棠的核心刻画。“碧鸡海棠天下绝”一句,毫不吝啬地给予碧鸡海棠至高评价,奠定其绝世无双的地位。“枝枝似染猩猩血”,诗人以大胆且形象的比喻,将海棠花的鲜艳色泽比作猩猩血,那浓烈的红色仿佛跃然纸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后两句更是别出心裁,引入“蜀姬艳妆”来衬托海棠。蜀姬的娇艳美丽众人皆知,然而在海棠面前,竟也黯然失色。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海棠的超凡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此前写海棠的名句从不同角度展现海棠之美,而此处这种独特的衬托手法,让海棠形象在读者心中愈发深刻、立体。“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诗人笔锋转向离蜀东归后的感慨。“扁舟东下八千里”,既点明归程的漫长艰辛,又为后文对海棠的盛赞埋下伏笔。归途中,诗人眼中的江南桃李,尽管也繁花似锦,但与蜀中海棠相比,竟如同奴仆一般,毫无光彩。扬州芍药,天下闻名,可在诗人心中,若与海棠相较,也只能自惭形秽,羞于见人。这里运用烘托与夸张的手法,层层递进,从侧面极力渲染出蜀中海棠的无与伦比,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海棠的极度推崇,也强化了全诗对海棠的赞美之情。“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将对海棠的思念与对蜀地的眷恋紧密融合。蜀地的杜鹃,叫声悲切,在“风雨春残”的情境下,更添凄凉之感。诗人在江南的寒夜中,听到杜鹃啼鸣,夜夜梦回蜀地,梦中皆是蜀中海棠的盛景。梦醒之后,诗人甚至渴望求得不死之方,只为能长久地欣赏海棠,哪怕千年也不满足。这种强烈的渴望,实则是诗人对中年在蜀地那段充满豪情壮志生活的深切怀念。岁月无情,理想难成,眼前现实与往昔美好形成巨大落差,使得诗人的情感愈发沉痛。全诗以此结尾,将豪放之笔与沉痛之情完美交融,如同暮年的老骥,虽心怀壮志,却无奈被现实羁绊,血泪交织,让人为之动容。
4. 作品点评
《海棠歌》这首诗表面以豪放之笔触行文,内里却抒发着沉痛的情感。体现出诗人对壮年时期于川陕幕府度过的军旅生涯的深深怀念。
# 诗人用四川姑娘、桃李、扬州芍药等来与海棠相比,以突出海棠之美,用笔灵活,构思不凡。最后二句就是前面所选诗人的《梅花绝句》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的构思,但更见直率和执著。
现代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德明《古代咏物诗精选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