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席帽乌靴里":我戴着席帽穿着朝靴混迹在京城,
# 席帽乌靴:指官服。席帽,以藤为架编成的帽子,宋时士子出外都戴席帽。乌靴,即朝靴。,红尘:指繁华之地。
"想见沧洲白鸟双":一心只向往回到家乡的渺渺水滨,伴随着白鸟双双。
# 白鸟:白羽的鸟。鹤、鹭之类。,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马龁枯萁喧午枕":午间就枕,倾听着户外马儿咀嚼干草的声响,
# 午枕:午睡的枕头。多指午睡。,枯萁:干草。,龁:咬,咀嚼。
"梦成风雨浪翻江":到了梦中,却置身在风雨吹打着的江边,欣赏着滔天巨浪。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对比:“红尘席帽乌靴里”的尘世生活与“想见沧洲白鸟双”的理想水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想象:由身处的现实场景联想到沧洲白鸟的美好画面,又因马嚼枯萁声想象出风雨浪翻江的梦境,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前一句直接描绘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点明在尘世的纷扰之中。后一句笔锋一转,通过想象展现出一幅宁静自由的水乡画面,白色的鸟儿成双在沧洲飞翔。这两句通过现实与想象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第三句回到现实,描写午睡时被马嚼枯萁的声音打扰,让读者感受到现实环境的嘈杂。最后一句则由这嘈杂之声引发奇特的梦境,梦中风雨大作,江浪翻滚,这不仅暗示了诗人内心因现实而产生的波澜,也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余味悠长。
3. 作品点评
在创作风格上,黄庭坚素以追求新奇、避熟就生著称,而此诗亦不例外。诗中用词、造句多处呈现出拗折之态,打破了常规诗歌的平顺畅达。不过,与一些因过度追求奇崛而流于生硬晦涩的诗作不同,此诗紧密贴合黄庭坚当时的心境。彼时他身处官场的复杂漩涡,挚友苏轼又远走他乡,内心的孤独、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的向往等诸多情绪交织。这些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使得诗中的奇峭之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情感的抒发相得益彰。
上一篇:宋·刘翰《好事近·花底一声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