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g
zhōu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1
biān
chéng
yàn
fēi
sǔn
chū
shēng
jiàn
shù
líng
shēng
yáo
guò
yīng
tuó
bái
liàn
dào
ān
西
zhèn
chéng
mén
bái
kāi
bīng
wǎng
wǎng
bàng
shā
duī
xún
biān
shǐ
使
xíng
yīng
zǎo
wèn
píng
ān
shǐ
使
lái
fèng
lín
guān
shuǐ
dōng
liú
bái
cǎo
huáng
liù
shí
qiū
biān
jiàng
jiē
chéng
zhǔ
ēn
rén
jiě
dào
liáng
zhōu

译文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生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逐句剖析

"边城暮雨雁飞低":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

"芦笋初生渐欲齐":芦苇正在努力生长。

"无数铃声遥过碛":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

# 碛:戈壁、沙漠。

"应驮白练到安西":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 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古镇城门白碛开":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

"胡兵往往傍沙堆":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 沙堆:亦作“ 沙塠 ”,沙墩,小沙丘。

"巡边使客行应早":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

# 使客:使者。

"欲问平安无使来":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凤林关里水东流":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

# 凤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黄榆六十秋":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边将皆承主恩泽":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

# 恩泽:恩惠赏赐。

"无人解道取凉州":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凉州词三首》是唐代张籍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其一着眼于边城风貌,将那荒芜、冷落之景细细勾勒,尽显萧瑟之感;其二聚焦当下边关局势,动荡不安、战事频仍跃然纸上;其三把矛头指向边将,直击其失职行为,痛斥正因他们不作为,才致使边城长期沦陷敌手。这组诗宛如一幅中唐边地的沧桑画卷,生动展现出国力式微、边城破败的惨淡景象,字里行间满是诗人对边事的忡忡忧心,其谴责之声义正辞严,抒发情感酣畅淋漓,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朝国力衰微大举东侵,占据西北边疆凉州等数十州镇,持续近百年(八世纪后期至九世纪中叶)。诗人张籍目睹边疆沦陷、民生凋敝的景象,有感于边疆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创作了《凉州词三首》,以诗歌形式记录这段历史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边塞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凉州等西北州镇的历史创伤,通过刻画边城的荒凉萧瑟、边塞的动荡侵扰以及边将的腐败失职三个层面,营造了中唐时期国力衰微、边疆惨淡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沦陷、民生疾苦的深切忧患,以及对统治阶层腐朽无能的批判,全诗以冷峻笔触直击社会现实,义正辞严地揭示历史悲剧。

2. 写作手法

对比:“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以“承主恩泽”强调边将受朝廷重托,后句用“无人解道”形成强烈反差。“承主恩泽”的褒义词与“无人取凉州”的现实形成一扬一抑的对比,揭露边将尸位素餐的本质,将批判锋芒直指统治阶层的腐败。化用:“芦笋初生渐欲齐”以“芦笋初生”的仲春生机反衬边城暮雨的凄凉,暗讽边将未能守护边疆安宁。此句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的意境,却以“芦笋”替代,既点明时令,又暗含对边将不作为的隐讽。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芦笋初生渐欲齐”芦笋在温暖春日的蓬勃生长本应充满希望,但置于“暮雨雁飞”的边城背景下,反而凸显出边民在战乱中无法享受自然之美的悲哀。乐景与哀情的冲突,使批判力度更强烈。俯仰结合:“边城暮雨雁飞低”(仰观)与“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通过上下视角的转换,构建广阔的空间感。暮雨笼罩的天空与初生芦笋的原野形成垂直对照,既展现边城全景,又以芦笋的生命力反衬边城的死气沉沉。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以仰视视角,描绘边城阴雨绵绵、雁群低飞的阴沉景象,借哀景暗喻胡兵侵扰下百姓的动荡生活。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原野,以芦笋竞生的春日生机反衬边城的凄凉,形成季节与氛围的强烈对比,凸显边疆四季悲凉的常态。后两句聚焦“丝绸之路”典型场景,“无数铃声遥过碛”以驼铃意象暗示商路萧条,“应驮白练到安西”中”应驮”一词虚实相生,既暗含对往昔繁荣的追念,又以“安西被占”的现实揭露边患危机,寄托诗人收复失地的深切渴望。全诗通过俯仰交织的画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将边城的自然景象与历史变迁相融合,以冷峻笔触揭示边疆的深重苦难,展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艺术感染力。第二首:“古镇城门白碛开”:首句以白描手法勾勒边城景象,“白碛”点明沙漠环境,“开”字暗含城门的孤立无援。古镇城门面对茫茫荒漠,既展现边疆地理的险要,又隐喻边城与中原的隔绝,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胡兵往往傍沙堆”:“往往”二字强调胡兵侵扰的频繁,“傍沙堆”的动态描写,既暗示敌军利用地形隐蔽,又折射出边疆防御的薄弱。诗人以冷峻笔触揭示边患之烈,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巡边使客行应早”:“应早”二字饱含焦虑,既是对巡边官员的催促,更是对边疆安危的深切忧虑。诗人通过虚写“使客”行踪,将个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国家边防的责任紧密相连,情感真挚而急切。“欲问平安无使来”:以疑问句作结,“无使来”三字直击现实困境——边疆通讯断绝,朝廷对边情一无所知。诗人借“欲问”的迫切与“无使”的失落形成强烈反差,深刻揭露边政的腐败与边防的松弛,批判锋芒隐于字间。第三首:“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以时空交织的笔法展现边疆惨状。“水东流”暗含岁月流逝的无奈,“白草黄榆”以枯黄色调渲染土地荒芜,“六十秋”则用精确数字强化沦陷之久。诗人以地理标志“凤林关”切入,既点明战略要地的失守,又通过“白草黄榆”的空间铺陈与“六十秋”的时间纵深,构建出一幅跨越甲子的边疆疮痍图。“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以“承恩泽”暗示边将受朝廷重托,后句用“无人解道”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承主恩泽”的褒义词为铺垫,陡然转折至“无人取凉州”的现实,通过一扬一抑的对比,揭露边将尸位素餐的本质。“解道”二字暗含对边将无能的讽刺,将批判锋芒直指统治阶层的腐败,使全诗的历史控诉更具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周珽曰:唐人乐府词,文昌可称独步。绝句中如《成都曲》、《春别曲》、《寒塘曲》、《凉州辞》、《吴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俱跌瓿风逸,逼真齐梁乐府,中透彻之禅,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寓怆愤纳款意。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把篇首的“边城”二字解释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认为前二句是“写凉州春暮景色”。词家陈邦炎(1920.12—2016.6)认为:从同题的第三首诗看,张籍写这首诗时,凉州为吐蕃侵占已有六十年之久,不可能写于凉州。而《凉州词》只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乐曲名称,盛唐诗人王翰、王之涣等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篇,只是按这个乐曲写的歌词,其内容不必是写凉州。再联系同题第二首诗“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每待平安火到来”,这第一首诗写的“边城”,应当只是当时与吐蕃对峙处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镇。

现代黄肃秋《唐人绝句选》

# 周云:刺体,直中有婉。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唐人咏边塞率道戍役愁苦,不则代边帅自负,独此诗有讽刺,有关系。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将不效力,不嫌直致。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杨慎列为能品。宗臣曰:圆转玲珑。吴山民曰:后二语说得丑杀人。何景明曰:用意深备,使当时将帅闻之,必有赧色。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黄云:讥刺时事而意不浅露,可以风矣。

明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

# 唐汝询曰:凉州本明皇所开,而陷于吐蕃六十年,故咎诸将之不能守。吴昌祺曰:尽脱笛、笳等意,亦一快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高常侍亦云:“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高说得愤,此说得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篇言边将安坐居奇,不以立功报主为念,自开元中,王君㚟等先后突叶蕃取凉州,后复陷吐蕃,经今已六十年,边将空邀主恩,无人出力。言之深切著明。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比前首更唾骂痛怏。王翰、王之涣二作感喟出以悠扬,是浑然元气。此则全以激昂之意发之,读之毛发为竖,令人自服。

清沈德潜《唐诗笺要》

# 诗言凉州失陷已六十年矣,而诸将坐拥高牙,都忘敌忾。少陵诗“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与文昌有同慨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河湟》

下一篇:唐·王维《陇头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