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变阡陌":井田制变成了阡陌纵横的私田制,
"万世以罪秦":后代万代都把罪责归于秦朝。
"商君信苛刻":商鞅确实苛刻,
"不过民自民":但百姓本来就是百姓。
"汉名反秦火":汉代名义上反对秦朝的苛政,
"当与三代邻":本应与夏商周三代相近。
"今年田欲方":可汉代今年想把田地划成方形,
"明年田欲均":明年又想让土地分配均匀。
"宁知古井田":岂知古代的井田制,
"不为赋税湮":没有被赋税所淹没。
"百亩官所予":井田制下百亩土地由官府授予,
"无甚富与贫":没有太富与太贫的差别。
"所为经界者":推行经界的目的,
"要使风俗淳":是要使社会风俗淳朴。
"岂为横江网":并非像横江撒网那样,
"竭不遗一鳞":把鱼捞得一条不剩。
"乃知三代时":由此可知夏商周三代时,
"官与民为春":官府与百姓相处如春天般和暖。
"秦民自生生":秦朝百姓自行谋生,
"官不与笑颦":官府不过问他们的喜怒哀乐。
"孰云汉田制":谁说汉代的田制,
"顾不如秦仁":反而不如秦朝仁爱。
"秦姑置勿问":秦朝姑且放在一边不去谈论,
"汉已掎摭狺":汉代已经被指责得像狗一样狂吠。
"谁其起邹叟":谁能起用像邹衍那样的贤士,
"重与毕战陈":重新和毕战探讨恢复井田制呢。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分段赏析
“井田变阡陌,万世以罪秦”,开篇直击历史定论,指出后世将井田制变为私田制的罪责归于秦朝,为下文翻案铺垫,立场鲜明。“商君信苛刻,不过民自民”,为商鞅辩白,称其虽严苛,但未改变百姓本真,打破“秦罪”的刻板印象,显独到见解。“汉名反秦火,当与三代邻”,点出汉代名义上反秦苛政,本应接近三代贤制,暗含对其未达理想的惋惜。“今年田欲方,明年田欲均”,以政策反复的细节,讽刺汉代田制改革流于形式、无实效,对比鲜明。“宁知古井田,不为赋税湮”,推崇井田制未被赋税侵蚀的特质,暗含对后世赋税苛重的批判。“百亩官所予,无甚富与贫”,简笔勾勒井田制下土地均平、贫富无差的图景,寄托对公平田制的向往。“所为经界者,要使风俗淳”,点明井田制划分地界的核心是淳化风俗,超越单纯经济层面,见深层思考。“岂为横江网,竭不遗一鳞”,以“横江网”喻后世田制对百姓的掠夺,形象揭露其盘剥本质,比喻尖锐。“乃知三代时,官与民为春”,以“春”喻三代官民和谐,呼应前文对井田制的推崇,情感温暖。“秦民自生生,官不与笑颦”,写秦朝官府少干预民生,进一步解构“秦苛”论,视角独特。“孰云汉田制,顾不如秦仁”,反问直指汉代田制不及秦制,强化对汉制虚伪的批判,语气强烈。“秦姑置勿问,汉已掎摭狺”,暂搁秦论,聚焦汉代遭非议的事实,以“狺狺”喻批评声,显其弊端昭然。“谁其起邹叟,重与毕战陈”,以邹衍、毕战喻贤才,呼吁恢复理想田制,收束于现实关切,余味沉重。
上一篇:宋·刘铉《蝶恋花·送春》
下一篇:宋·释文珦《别日何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