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màn
xīng
jiǔ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yǎn
jiàn
chóu
chóu
xǐng
lài
chūn
dào
jiāng
tíng
qiǎn
huā
kāi
shēn
zào
biàn
便
jué
yīng
tài
dīng
níng
shǒu
zhǒng
táo
fēi
zhǔ
lǎo
qiáng
hái
shì
jiā
qià
chūn
fēng
xiāng
lái
chuī
zhé
shù
zhī
huā
shú
zhī
máo
zhāi
jué
xiǎo
jiāng
shàng
yàn
zi
lái
pín
xián
diǎn
qín
shū
nèi
gèng
jiē
fēi
chóng
zhe
rén
èr
yuè
sān
yuè
lái
jiàn
lǎo
féng
chūn
néng
huí
shēn
wài
qióng
shì
qiě
jǐn
shēng
qián
yǒu
xiàn
bēi
cháng
duàn
chūn
jiāng
jìn
tóu
zhàng
fāng
zhōu
diān
kuáng
liǔ
suí
fēng
qīng
táo
huā
zhú
shuǐ
liú
lǎn
màn
kān
chū
cūn
ér
zài
yǎn
chái
mén
cāng
tái
zhuó
jiǔ
lín
zhōng
jìng
shuǐ
chūn
fēng
wài
hūn
sǎn
jìng
yáng
huā
bái
zhān
diǎn
dié
qīng
qián
sǔn
gēn
zhì
rén
jiàn
shā
shàng
chú
bàng
mián
shě
西
róu
sāng
niān
jiāng
pàn
mài
xiān
xiān
rén
shēng
chūn
xià
fàng
xiāng
láo
tián
yáng
liǔ
ruò
niǎo
niǎo
qià
shí
ér
yāo
shuí
wèi
zhāo
lái
zuò
kuáng
fēng
wǎn
duàn
zuì
cháng
tiáo

译文

眼看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你这无赖的春色竟来到江亭。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这是我亲手栽种的桃李啊并非没有主,我这乡野老人的院墙虽低却也是个家。春风像是有意欺负我,昨夜翻过墙来吹折几枝花。明知我的草堂十分低小,江上的燕子却故意频频飞进飞出。嘴中的春泥掉下来弄脏了琴和书,还常常为捕捉飞虫撞了老夫。二月已经过去三月到来,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回。莫去想那无穷无尽的身外事,姑且先喝干这一生中有限的酒几杯。站在春光欲尽的江边心肠似断,拄着藜杖踟蹰于长满青草的小洲。如颠似狂的柳絮随风乱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逐水漂流。没有可赏的景致也就不愿出村,吩咐孩子每日关上柴门。在苍苔盖地的静林中自饮浊酒,任它野外碧水春风折腾得地暗天昏。飘落在路上的杨花像铺了一层白毡,点贴于溪面的荷叶像堆叠着的青钱。竹林笋根间的幼雉难以发现,溪边沙滩上的凫雏傍母而眠。舍西的桑叶已柔嫩可摘,江边的麦苗又已长得细长。人生能有几何岁月春已入夏,可不能把甜蜜的香酒丢在一旁。隔着门墙外的柳条细弱袅袅,恰如十五岁女儿柔软的纤腰。哪里知道早晨一不留心,竟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逐句剖析

"眼见客愁愁不醒":眼看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

# 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眼见:眼见得。见,一作前。

"无赖春色到江亭":你这无赖的春色竟来到江亭。

# 江:指浣花溪。,无赖:谓春色恼人。

"即遣花开深造次":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

# 造次:匆忙,仓猝。,深:很,太。一作从。,开:一作飞。,遣:排遣。

"便觉莺语太丁宁":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 丁宁:再三嘱咐。,觉:一作教。

"手种桃李非无主":这是我亲手栽种的桃李啊并非没有主,

# 无主:没有主人。,手种:自己亲手种植。

"野老墙低还似家":我这乡野老人的院墙虽低却也是个家。

# 似:一作是。,野老:杜甫自指。

"恰似春风相欺得":春风像是有意欺负我,

# 得:句末助词,唐人口语,相当于“呢”。,恰似:正是。

"夜来吹折数枝花":昨夜翻过墙来吹折几枝花。

# 折:折断。,夜来:昨夜。

"熟知茅斋绝低小":明知我的草堂十分低小,

# 茅斋:指草堂。,熟知:一作孰如。熟,一作耐。

"江上燕子故来频":江上的燕子却故意频频飞进飞出。

# 故来频:故意频频飞来。

"衔泥点污琴书内":嘴中的春泥掉下来弄脏了琴和书,

"更接飞虫打着人":还常常为捕捉飞虫撞了老夫。

"二月已破三月来":二月已经过去三月到来,

# 破:突破。

"渐老逢春能几回":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莫去想那无穷无尽的身外事,

# 思:一作辞。

"且尽生前有限杯":姑且先喝干这一生中有限的酒几杯。

"肠断春江欲尽头":站在春光欲尽的江边心肠似断,

# 尽:一作“白”。,春江:一作“江春”。

"杖藜徐步立芳洲":拄着藜杖踟蹰于长满青草的小洲。

#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柳絮随风去":如颠似狂的柳絮随风乱舞,

#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轻薄桃花逐水流":轻薄不自重的桃花逐水漂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没有可赏的景致也就不愿出村,

# 无堪:无可人意的景致。

"呼儿日在掩柴门":吩咐孩子每日关上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在苍苔盖地的静林中自饮浊酒,

"碧水春风野外昏":任它野外碧水春风折腾得地暗天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飘落在路上的杨花像铺了一层白毡,

# 糁:散。

"点溪荷叶叠青钱":点贴于溪面的荷叶像堆叠着的青钱。

# 钱:一作“钿”。,叠:一作“累”。

"笋根稚子无人见":竹林笋根间的幼雉难以发现,

# 稚子:雉的幼雏。雉,通称野鸡,性好伏,善走,一作雉。,笋:一作竹。

"沙上凫雏傍母眠":溪边沙滩上的凫雏傍母而眠。

# 凫:野鸭。

"舍西柔桑叶可拈":舍西的桑叶已柔嫩可摘,

"江畔细麦复纤纤":江边的麦苗又已长得细长。

"人生几何春已夏":人生能有几何岁月春已入夏,

"不放香醪如蜜甜":可不能把甜蜜的香酒丢在一旁。

# 香醪:美酒。

"隔户杨柳弱袅袅":隔着门墙外的柳条细弱袅袅,

# 隔户:一作户外。

"恰似十五女儿腰":恰如十五岁女儿柔软的纤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哪里知道早晨一不留心,

# 不作意:没注意。,谁谓:哪知道。

"狂风挽断最长条":竟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绝句以时序为经,完整展现了从初春到初夏的景物变迁与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组诗前七首聚焦春季不同时段的景致,后两首则转向夏初风光,形成完整的季节画卷。在艺术表现上,组诗既保持各篇独立性,又通过严谨的章法结构实现前后呼应,展现出诗人精妙的整体构思。尤为突出的是,杜甫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赋予春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情感特质,配合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灵动韵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夏之际,时值诗人寓居成都草堂期间。该组诗在创作时序上紧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杜甫在相对安定的草堂生活中对自然景物细致观察的艺术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行旅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表达,既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又深刻揭示了其身处乱世、漂泊无依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组诗将“春色”人格化,如“无赖春色到江亭”中以“无赖”形容春色,嗔怪其多事扰人,通过“遣花开”“教莺语”等动作描写,生动展现春天急促到来的情态。后两首更将杨柳比作“十五女儿腰”,柳絮称为“颠狂”,桃花喻作“轻薄”,赋予植物拟人化的性格特征。寓情于景:“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摧折场景,既写实景又隐喻战乱对生命的戕害,使自然现象承载社会批判意味。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以明媚春景反衬诗人无法排遣的羁旅之愁,花开莺啼的生机反而成为“深造次”“太丁宁”的烦扰。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绝句以旅居无聊引发的春愁为切入点,展现了杜甫独特的抒情艺术。前两句描绘杨柳的婀娜风姿,后两句笔锋陡转,以“狂风折枝”的意象暗喻诗人仕途坎坷的处境。诗人虽远离庙堂,却始终心系苍生,如同那被狂风摧折的杨柳,空有报国之志却难展抱负。全诗紧扣“客愁”主题,“眼见客愁愁不醒”一句中,“不醒”二字精妙地刻画出诗人深陷愁绪不能自拔的精神状态。本该怡人的春色,在愁绪萦怀的诗人眼中却成了恼人的存在:烂漫的桃花、婉转的莺啼,这些春日胜景非但不能带来慰藉,反而更添羁旅之愁。诗人以拟人手法责备春神“深造次”,实则是借春景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展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第二首诗接着上一首的意思,继续写诗人对春风的不满。开头两句说得很明白:这些桃树李树是我家的,不是野生的,“非”和“还”这两个字说得特别重,就是要强调这些花木都是我的。后两句更生气了:春天催着花开已经够着急了,现在春风还来欺负花,一晚上就吹断了好几枝!诗人把自己的心情放进风景里,让春风和花木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生气。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第三首诗写的是燕子总飞进诗人简陋的书斋里捣乱的情景。开头就说这茅草屋太矮太小了,连江边的燕子都“熟知”这里的情况,“熟知”这个词是从燕子角度说的,说明它们常来。第二句“故来频”直接点出燕子来得太勤快了。燕子总来,主人当然会心烦。后面两句写得特别生动:燕子衔泥做窝,弄脏了琴和书;追虫子时还撞到人。诗人用大白话把这些细节都写出来了,让人感觉特别真实。透过这些描写,我们能想到这屋子本来就小,燕子还总来打扰,搞得主人都快没地方待了。这其实是在写诗人自己寄居在外、心情烦躁的状态。整首诗都围绕着草堂里捣乱的燕子展开,特别是三四句对燕子动作的描写最为传神。“点污琴书”和“打着人”这两个细节,把诗人客居他乡的烦闷心情都写活了。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景物描写中,虽然全诗没有直接说“我很烦”,但通过燕子捣蛋的画面,那种不如意的心境已经跃然纸上。这样的写法特别巧妙,让整首诗读起来余味无穷。第四首诗表面写的是挽留不住春天,只好及时行乐,实际上透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看似豁达的“及时行乐”背后,隐藏着对春光易逝的深深无奈。诗人用这样看似洒脱的语句,来掩饰内心对美好事物留不住的惆怅。这种强作欢颜的写法,反而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感伤。第五首诗描绘了诗人草堂周边的优美景色,以及相对安定的生活状态。然而,历经战乱漂泊的诗人始终无法忘怀尚未平息的国难和难以归返的故园。即便眼前繁花似锦,对家国的忧思仍时时涌上心头。这首诗原本只是借景抒情之作,并无意批判女性品行。但由于诗中运用了“柳”和“桃花”等意象,这些在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女子(如“残花败柳”形容女子失贞,“面若桃花”形容女子美貌),加之诗中描写了这些意象轻浮飘摇的状态,后世读者便常常借用这些诗句来暗讽女子作风轻佻、行为放荡。这实际上是对原诗主旨的一种偏离和曲解。第六首诗以独饮为题材,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诗人将自己关在屋内饮酒,对外界的纷扰全然不顾,这种遗世独立的态度通过简洁有力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作看似写的是饮酒避世的闲适,实则蕴含着更深层的生命思考,在乱世中保持内心的超脱与宁静。这种“闭门不问窗外事”的处世哲学,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疏离,也彰显了其精神世界的高度。整首诗意境深远,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遗世独立的隐者形象,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第七首诗以初夏景致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状物,景物交融,相得益彰。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初夏画卷:漫天杨花飘落小径,宛如铺就白毡;溪中荷叶点缀水面,恰似叠叠青钱。随后笔锋一转,捕捉到竹丛间隐伏的幼雉和沙滩上依偎而眠的凫雏,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诗中“糁径”一词精妙地刻画出杨花铺路的景象,“点”“叠”二字则生动再现了荷叶在水中的姿态。浦起龙认为诗中“微寓萧寂怜儿之感”,但“怜儿”之说未免牵强。全诗四句各自成画,又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初夏郊野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流露出漫步林溪时的闲适心境,同时也隐约透露出客居异乡的淡淡寂寥。这首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对仗工整而前后呼应。从杨花青荷到雉子凫雏,景物描写既独立成趣又相互映衬,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整首诗洋溢着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体现了诗人对初夏美景的由衷喜爱和赞美。第八首诗展现了诗人面对美好夏景时的人生态度。诗人认为既然夏日风光如此动人,不如放下尘世烦忧,开怀畅饮,以豁达洒脱的态度度过余生。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诗人在领略自然之美后产生的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智慧。诗人通过对夏日景致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一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的审美境界。第九首诗以深沉的人生感慨作结,完美收束了整个组诗的情感脉络。“客愁”二字可谓全诗之眼,贯穿始终。诗人先是因客居他乡而恼春、怨春,继而因时光流逝而恨春、惜春,这种情感的层层递进,无不源于漂泊异乡的愁绪。春去春来本是自然规律,却因诗人身处异乡而更添惆怅。最终,诗人由春光的短暂联想到人生的无常,发出了“人生几何”的深沉慨叹。这种由景入情、由情及理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其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整组诗以“客愁”为主线,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结构来看,这组诗九首作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各篇之间前后呼应,层层递进,既有清晰的逻辑顺序,又蕴含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技巧,赋予春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色彩。同时,通过新颖独特的比喻手法,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灵动之美。这种艺术处理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又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使整组诗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苕溪渔隐曰:古诗不拘声律,自唐至令,诗人皆然,初不待破弃声律。诗破弃声律,老杜自有此体。如《绝句漫兴》《黄河》《江畔独步寻花》《夔州歌》《春水生》,皆不拘声律,浑然成爱,新奇可爱,故鲁直效之。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唐云:香山鼻祖。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韩退之亦有之。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兴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兴》,亦《竹枝》、乐府之变体也。“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领。愁不可耐,故借目前景物以发之。杨铁厓曰:学杜者先得其性情语言而后可;得其性情语言,必自《漫兴》始。

明王嗣奭《杜臆》

# 申涵光曰:绝句,以浑圆一气,言外浑然为正,王龙标其当行也,太白亦有失之轻者,然超铁绝尘,千古独步。惟杜诗别是一种,能重而不能轻,有鄙俚者,有板涩者,有散漫潦倒者,虽老放不可一世,终是别派,不可效也……“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语尚轻便;“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似今小说演义中语;“糁径杨花铺白毡”,则俚甚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七言绝句,至龙标、太白,入圣矣。少陵自是别凋。然宋、元以还,每以连篇作意,别见新裁。王、李遗音,已成《广陵散》;渊源故多出自少陵也,特声韵比杜谐贴耳。明空同、大复,多效此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绝句以太白、少伯为宗,子美独创别调,颓然自放中,有不可一世之概,卢德水所谓“巧于用拙,长于用短”者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唐杨巨源《早春》诗云:“马蹄经历应须过,莺语丁宁已怪迟。”盖效杜子美所谓“莫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宋吴开《优古堂诗话》

# “眼见客愁”者,春色也。春色安得有眼?奇得可笑。“即遣”“便教”,俱着春色说:“花开”“莺语”,因客愁而娱弄之使醒:此春色之无赖也。

明王嗣奭《杜臆》

# 此因旅况无聊而发为恼春之词。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蒋云:骂春色。“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眼见客愁”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王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类相近。”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谐,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

# 钟云:达甚(“野花墙低”句下)。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故其二、其三,托之“春风”“燕子”,而“吹折花枝”“点污琴书”“接虫打人”,皆非无为而发。

明王嗣奭《杜臆》

# 此章借春风以寄其牢骚,承首章花开。……惜桃李,正自惜羁孤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字(按指“相”)不仄便失伟(“恰是春风”句下)。

清翟翚《声调谱拾遗》

# 再三与他论道理,妙绝(“手种桃李”二句下)。刘须溪云:疏野有佳致。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却似春风相欺得”“更接飞虫打著人”,……皆化俗为雅,灵丹点铁矣。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如杜子美……“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句俗人言。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此章借燕子以寓其感慨,承疗章“莺语”。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是感是怨(“江上燕子”句下)。数出罪过(“衔泥点污”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春时秾丽,无过桃柳、“桃之夭夭”、“杨柳依依”,诗人言之也。老杜云:“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不知缘谁而波及桃花与杨柳矣。

宋许顗《彦周诗话》

# 此见春光欲尽,有傲睨乃物之意。“颠狂”“轻薄”,是借人比物,亦是托物讽人,盖年老兴阑,不耐春事也。此并下二章,声调俱谐,不用拗体。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借景物以自宽,所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者。

明王嗣奭《杜臆》

# “白毡”“青钱”,元、白最好写仿。其流遂有放翁。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本只点缀景物,其下二,微寓萧寂怜儿之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及下首,皆写入夏景。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与其二意相似,……“弱袅袅”“女儿腰”,老人语,却自风致。

明王嗣奭《杜臆》

# 自春入夏,所咏花木禽鸟,俱随时托兴者;独柳色夏青,而仍经摧折,故感慨终焉。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与“手种桃李”章不同,乃好物不坚牢之意,盖以自况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俚句是乐府体(“恰似十五”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官街鼓》

下一篇:唐·王昌龄《重别李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