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mén
·
·
lián
lòu

朝代:宋作者:汪莘浏览量:3
yán
liù
dōu
shì
chūn
guī
xiāo
dài
dān
huáng
chóu
shī
湿
zhēng
kàn
luò
yáng
chūn
wàng
què
lián
tiān
cǎo
nán
绿
shuāng
jiǎng
shā
tóu
rén
zhù

译文

屋檐外水滴漏下,这都是春天即将归去的消息。带着雨的牡丹显得没有力气,黄鹂鸟因被雨打湿而发愁。人们争相欣赏洛阳的春色,却忘记了那连天的碧草。南浦绿色的水波上双桨急速划动,沙滩边有人久久站立。

逐句剖析

"檐溜滴":屋檐外水滴漏下,

# 檐溜滴:一作帘漏滴。

"都是春归消息":这都是春天即将归去的消息。

# 都:一作却。

"带雨牡丹无气力":带着雨的牡丹显得没有力气,

"黄鹂愁雨湿":黄鹂鸟因被雨打湿而发愁。

"争看洛阳春色":人们争相欣赏洛阳的春色,

# 看:一作着。

"忘却连天草碧":却忘记了那连天的碧草。

"南浦绿波双桨急":南浦绿色的水波上双桨急速划动,

# 南浦:泛指面南的水边。

"沙头人伫立":沙滩边有人久久站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金门·帘漏滴》是宋代词人汪莘创作的一首词,上阕描绘暮春景象,带雨的牡丹尽显无力,含愁的黄鹂似在诉说春归之愁,展现出暮春的衰败之态。下阕转而抒发怀人之情,面对眼前春色,人们竟忘却连天草碧。而在南浦,只见绿波上双桨急速划动,有人却独自伫立沙头,饱含无尽情思。全词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之中,情景交融,表达曲折含蓄,风格婉媚新倩,用词精巧工丽,是一首精妙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汪莘(1155~1227),南宋文学家。字叔耕,号柳塘、方壶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宁宗嘉定年间,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汪莘善诗词,诗学李白,不乏清新之作。他也长于作词,尤喜苏轼、朱敦儒、辛弃疾之作。《四库全书总目》称他“所作稍近粗豪”。代表作品有《击鼓行》《游甘露寺》。著有《方壶存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词。描绘出一幅女子在沙头伫立等待的画面,表达了闺中女子伤春的情绪以及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帘漏滴,却是春归消息。带雨牡丹无气力,黄鹂愁雨湿”,借帘漏滴雨、带雨牡丹、愁雨黄鹂等春归雨景,抒发闺中女子因春去而生的惆怅与哀怨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帘漏滴”开篇,雨珠从帘幕缝隙滴落的细微声响,悄然拉开了春夜的静谧帷幕。“却是春归消息”一句陡然点题——这淅沥的雨声,原是春光将尽的信号。“带雨牡丹无气力”中,“带雨”写牡丹被雨丝沾湿的娇弱,“无气力”以拟人手法赋予花魂以人的倦态,似在叹息春光难留;“黄鹂愁雨湿”则转写禽鸟,黄鹂因雨打羽翅而发愁,进一步渲染春阴的沉闷。两句通过“牡丹”“黄鹂”的动态与状态,将春归的怅然具象化,画面湿润而哀婉。下片笔锋一转,“争着洛阳春色”以“争着”二字突现人们对春光的留恋——即便春将尽,仍争相欣赏洛阳最后的绚烂;“忘却连天草碧”却笔锋陡落,用“连天草碧”的生机反衬“争春”的徒劳——草色虽浓,春光已老,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南浦绿波双桨急”转向具体场景:南浦(送别之地)的绿波中,双桨急划,点出离别的紧迫;“沙头人伫立”则以静止的人物收束——沙头上的送行人久久伫立,望着远去的船影,将离别的怅惘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文珦《幽怀》

下一篇:宋·苏轼《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