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冲儒墨阵堂堂":苏轼摆出强大的阵势,在儒家和墨家之间驰突纵横,
# 阵堂堂:阵势强大。,儒墨:儒家、墨家。,折冲:原意为折退敌方的战车,即抵御敌人。诗中有纵横驰骋之意。
"书入颜杨鸿雁行":他的书法,可跟颜真卿、杨凝式同列并行。
# 颜杨:唐代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并称。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五代书法家。
"胸中元自有丘壑":他的胸中,有着高山深谷般的深远意境,
# 丘壑:山水幽深之处,比喻深远的意境。,元:本来,原先。
"故作老木蟠风霜":所以能画出老木盘屈在风霜之中的傲骨峥嵘。
# 蟠:盘曲而伏。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苏轼所画枯木历经风霜的苍劲姿态,介绍了苏轼在学术上能调和儒墨、学识渊博,书法造诣可与颜真卿、杨凝式比肩的情况,体现出苏轼深厚的艺术修养与人生阅历,营造出一种对苏轼才情与艺术成就高度赞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苏轼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的热情赞美。
2. 写作手法
用典:“折冲儒墨阵堂堂”中“折冲”一词运用了典故,原指在外交或军事上运用策略战胜敌人,这里用来形容苏轼以其才学调和儒墨之争,表现出苏轼在学术上的高超能力和不偏不倚的态度,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典雅,增添了文化底蕴。正衬:“书入颜杨鸿雁行”通过将苏轼的书法与颜真卿、杨凝式相提并论,以颜、杨二人在书法领域的崇高地位来衬托苏轼书法的高妙,突出了苏轼在书法方面的卓越成就,让读者对苏轼的书法水平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折冲儒墨阵堂堂”,形象地描绘出苏轼在学术领域的卓越姿态。他以堂堂正正之姿,调和儒墨之争,其学术观点不偏不倚,尽显中正平和。此句不仅高度赞扬了苏轼学识的渊博深厚,还用“折冲”一词,生动地展现出他才思敏捷、纵横捭阖的气度。紧接着“书入颜杨鸿雁行”,黄庭坚并非意在表明苏轼的书法风格与颜真卿、杨凝式相似,而是强调苏轼在书法造诣上,与颜、杨二人一样,皆属当时的顶尖水准。此句着重称赞苏轼书法技艺的高妙,从其运笔用墨中,可见其不凡功力,同时也隐隐传达出苏轼书法中“师心使气”、形神兼备的独特韵味。“胸中元自有丘壑”堪称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意味着苏轼在作画之前,心中已勾勒出清晰的画面,更深刻地揭示了苏轼凭借自身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才艺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内心积累了深厚的涵养。唯有具备如此深厚的内在底蕴,方能在心中形成这般精妙的意象。而“故作老木蟠风霜”一句,描绘的那棵历经“风霜”洗礼、蟠曲苍劲的“老木”,不仅是苏轼高超绘画技艺的生动体现,更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胸中丘壑”原本是东晋谢鲲用以形容自己隐逸情趣的词汇,黄庭坚巧妙借用,来展现苏轼外在的艺术表现与内在精神力量的完美融合。苏轼笔下的这幅枯木图,是他内心深处情感与思绪的自然流露,与那些平庸之作截然不同,故而落笔成画,便呈现出“老木蟠风霜”的独特神韵。诗中对苏轼书法的称赞,大概是因为画作上留有题字的缘故。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将对画作的品评与对苏轼个人的鉴赏融为一体,既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苏轼的艺术成就,又高度评价了他的人格魅力,二者相辅相成,自然而又贴切。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阐述苏轼在学术上的集大成特质,以及其书法可与颜真卿、杨凝式相媲美的卓越地位。而后两句则进一步揭示,正是苏轼深厚的艺术修养与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其能够创作出格调高雅、韵味古朴的枯木图,实现了诗、书、画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化境。此诗以议论开篇,又以议论承接转折,全篇围绕画理展开论述,直至结尾才巧妙地回扣到枯木图本身。全诗在构思上独具匠心,不仅生动描绘了“老木蟠风霜”的画面,更深入刻画了苏轼的为人,展现了他在学术上“折冲儒墨”的风采,以及内心深处的“胸中丘壑”,构思新奇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题子瞻枯木》是黄庭坚佳作。开篇以议论盛赞苏轼学术能集大成,调和儒墨,书法造诣可与颜真卿、杨凝式相媲美。后两句笔锋一转,点明正是苏轼深厚艺术修养与丰富人生体验,造就格调高雅的枯木图,达诗、书、画和谐统一之境。全诗构思精妙,紧扣画理,结尾回扣枯木图。既生动勾勒出“老木蟠风霜”的画面,又深刻刻画苏轼为人,尽显其学术风采与内心涵养,新奇独特,余韵悠长。
# 此一首说出了中国艺术上书画同源的道理。不是有素养的人,就说不出。古人所谓“深人无浅语”也。
现代诗人潘伯鹰《黄庭坚诗选》
# 这幅枯木,是苏轼胸中的郁结自然吐露的。跟凡庸之辈不同。所以落笔作画,自有“老木蟠风霜”之态。至于称赞书法,当是画上有题字的原故。
现代文论专家周振甫《宋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梅尧臣《古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