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朝奏九重天":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皇帝,
# 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这里指皇帝。,朝奏:早晨上奏。朝:zhāo。,一封:指一封奏章,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夕贬潮州路八千":晚上被贬至离京八千里路程的潮州。
#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潮州:在今广东省东部,治所在今潮州市湘桥区。州:一作“阳”。
"欲为圣明除弊事":本想替皇帝除去那些有害的事,
# 欲为圣明除弊事: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圣明:指皇帝。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欲,一作“本”。明:一作“朝”。事:一作“政”。
"肯将衰朽惜残年":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 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肯,岂肯、哪能。肯:一作“敢”。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
# 秦岭:在陕西省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蓝关马不前":大雪堵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 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堵塞。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知汝远来应有意":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
# 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汝:你,指韩湘。
"好收吾骨瘴江边":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 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抒怀诗。诗歌以“朝奏夕贬”开篇,通过秦岭云横、蓝关雪拥的险恶景象,展现了诗人忠而被贬的悲愤与坚持,抒发了诗人内心郁愤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融情于景,颈联融情入景,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的苍茫景象,抒发了对家国难归、前路艰危的悲怆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写被贬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荡。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颔联坦陈心志,直书自己是“除弊事”,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颈联即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曾创作一首悼念亡女的诗作,诗题《去岁自刑部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题驿梁》详细记述了事件始末。由此可以想见,他仓促独自赴任时与妻儿告别的沉痛心境。正是因这次上表谏言,韩愈不仅遭遇贬谪潮州的厄运,更引发全家被迫迁徙的连锁反应,进而导致幼女在流放途中夭折。待到他蒙赦返京途经女儿葬地时,惟有将悲怆凝为驿墙题诗,足见其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这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回望秦岭,云遮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前。此情此景,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继承杜甫七律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风格的基础上,成功捕捉到其神韵精髓,然其艺术风貌并未止步于单纯效仿。诗人通过突破性创新,既巧妙融合了传统技法与个人风格,更在结构经营与语言运用层面鲜明展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色。全篇将叙事脉络、景物描摹与情感抒发熔铸为一炉,通过严谨缜密的章法布局,既呈现出醇厚深沉的诗歌意境,又彰显出浓郁隽永的艺术韵味。
# 韩退之“雪拥蓝关”,“马不前”三字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一二不对也,然为“朝”字与“夕”字对,“奏”字与“贬”字对,“一封”“九重”字与“八千”字对,“天”字与“潮州”“路”字对,于是诵之,遂觉极其激昂。谁谓先生起衰之功止在散行文字!才奏便贬,才贬便行,急承三四一联,老臣之诚悃,大臣之丰裁,千载如今日。五六非写秦岭云、蓝关雪也,一句回顾,一句前瞻,险如逼出“瘴江边”三字。盖君子诚幸而死得其所,即刻刻是死所,收骨江边,正复快语。安有谏迎佛骨韩文公肯作“家何在”妇人之声哉!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批唐才子诗》
# 《佛骨表》孤映千古,而此诗配之。
清李光地《榕村诗选》
# 情极凄感,不长忠爱,此种诗何减《风》、《骚》遗意?
清汪森《韩柳诗选》
#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三四月是一篇之骨,末二句即收缴此意。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怨诗如“冉冉孤生竹”,比之《绿衣》,似不减其敦厚。尤妙在许大题目,而以“除弊事”三字了却。……李义山之“曾共山翁把酒时……”(《九日》),皆能寓悲凉于蕴藉。然不如韩昌黎之“一封朝奏九重天……”,虽不无怨意,而终无怨辞,所以为有德之言也。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 宪宗迎佛骨入内,昌黎上表切谏,宪宗怒,贬昌黎为潮州刺史。发句即本此。颔联上句承发句上句,言谏迎佛骨也;下句承发句下句,言贬潮州也。颈联切途中,分写景,情兼者也。落句对湘语。(品)雄健。
清朱宝莹《诗式》
# 安溪云:妙在许大题目,而以“除弊事”三字了却。结句即是不肯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之意,非怨怼,亦非悲伤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
近代吴北江《唐宋诗举要》
# 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时未离秦境,而语已及此,其感深矣(末句下)。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
下一篇: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