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我去者":弃我而去的昨天,
"昨日之日不可留":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者":乱我心绪的今天,
"今日之日多烦忧":使人无限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 长风:远风,大风。
"对此可以酣高楼":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 酣高楼:在高楼上畅饮。酣(hān),畅饮。高楼,指谢朓楼。,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蓬莱文章建安骨":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
# 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中间小谢又清发":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 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俱怀逸兴壮思飞":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
# 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逸兴: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迈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俱怀:两人都怀有。
"欲上青天览明月":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 览明月:览:通“揽”,摘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另一版本为揽。明月: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 更:一本作“复”。,消:一本作“销”。
"人生在世不称意":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
# 称意:称心如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 散发弄扁舟:一作“举棹还沧洲”。散发:去冠披发,指隐居不仕。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明朝:明天。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借“长风万里送秋雁”“欲上青天览明月”等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理想难酬的苦闷,以及用“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道尽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展现了洒脱不羁的性格。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开篇直接抒发时光流逝、内心烦忧的感受,重叠复沓的语言,生动展现出诗人郁结之深与心绪之乱。借景抒情:“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借万里秋空、长风吹雁之景,抒发面对壮阔景象而生的豪情逸兴,展现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借酒消愁,形象地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生动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夸张:“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用“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夸张想象,极写酒酣兴发时的豪情壮志,将昂扬情绪推向高潮,展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其豪放天真的性格。用典:“蓬莱文章建安骨”一句巧用两个典故。“蓬莱文章”原指东汉东观(政府藏书机构),因道家称蓬莱山为仙府,唐人借指秘书省,此处借指李云身为校书郎的文章;“建安骨”指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刚健遒劲的文风。诗人以“蓬莱文章”赞李云文章兼具典籍的庄重,用“建安骨”喻其文风刚健,既贴合对方身份,又以文学传统暗颂其才,使赠别之意融入对文章风骨的推崇中。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昨日之日”至“今日之日”,指众多弃我而去的“昨日”与接踵而至的“今日”。换言之,每日皆深感时光飞逝、岁月难留,内心烦乱、忧愤郁悒。此中既蕴含“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亦融入诗人对污浊政治现实的感受。其“烦忧”非自“今日”起始,所忧亦非单一。此乃对他长期政治遭遇与政治感受的艺术概括。忧愤的深广与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愈发腐败、李白个人遭遇愈发困窘的状况。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发的强烈精神苦闷,在此寻得恰当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起笔、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言“弃我去”,又道“不可留”;既说“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呵成、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情感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状态。“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骤然转折:当面对着寥廓而明净的秋空,遥遥望见万里长风吹送着鸿雁的壮美景色时,胸中不由得激荡起于高楼之上酣饮尽欢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眼前铺展一幅壮阔而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同时也展示出诗人豪迈旷达的胸襟气度。从极致的苦闷状态忽然转向朗爽壮阔的境界,看似变化突兀、不可思议,但这恰恰是李白诗作的独特魅力所在。正因为他素来怀抱高远的理想抱负,却又长期被黑暗污浊的现实环境所压抑,所以无时无刻不向往着能够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当目光触及“长风万里送秋雁”的雄浑之境,瞬间感到精神为之一振,烦忧尽数扫去,体会到一种心与境高度契合的舒畅之感,“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接高楼饯别的场景,分别描写主客双方。东汉时期学者将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称为道家蓬莱山,唐代文人又常以蓬山、蓬阁代指秘书省,李云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因此此处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的是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意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有力,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比,表明自己的诗作如同谢朓的诗一般,具备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对谢朓极为推崇,在此自比小谢,恰恰流露出他对自身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与诗题中的谢朓楼和“校书”的身份相关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围绕“酣高楼”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主客双方的意兴,言彼此皆怀有豪情逸兴与雄心壮志,酒酣之际兴致勃发,更觉飘然欲飞,竟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文刚描绘晴昼秋空之景,此处突然提及“明月”,可见所写并非眼前实景。“欲上”等表述,亦表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迈之语。在此,豪放的气度与天真的情怀达成和谐统一,而这正是李白的性格特质。上天揽月虽属一时兴致所至之语,未必有所寄托,但这飞动劲健的形象,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两句笔力饱满、酣畅淋漓,将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的一切黑暗污浊已被尽数荡涤,心头的所有烦忧也都抛至九霄云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比喻既奇特且极具独创性,同时又自然贴切得充满生活气息。谢朓楼前,正是那终年潺潺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引发联想,因此诗人在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很自然地生发出“抽刀断水”的奇妙意念。由于这一比喻与眼前的实景联系极为密切,进而使其多少具备了“兴”的意味,读起来便让人觉得完全是自然天成。尽管诗人内心的苦闷根本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生动的细节,却鲜明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挣脱精神苦闷的主动要求,这就与那些沉溺于苦闷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间存在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因此,他时常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而只能寻得“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排解苦闷的途径。这一结论固然难免带有一定的遁世倾向,甚至隐含着回避现实的意味。然而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局限性,决定了他难以找到更为积极的出路。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即便精神承受着苦闷的沉重压力,却并未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依然贯注着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与“俱怀”二句,宛如在悲怆乐曲中奏响高昂乐观的音调,于黑暗云层中透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亦在抒写强烈苦闷之时,展现出倔强不屈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受并非阴郁绝望,而是在忧愤苦闷中彰显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体现出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其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中实现了完美统一。诗一开篇便平地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全然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延伸至“揽明月”的壮举,如扶摇直上九霄,旋即又从九霄跌入苦闷深渊。这种直起直落、大开大合的结构,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最适合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中也体现得颇为突出。唯有具备李白那般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同时拥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方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几乎如同散文语言,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亦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不显得阴郁低沉的原因之一。
# 刘云:崔嵬迭宕,正在起一句。“不称意”,诺欲绝。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萧云:此篇眷顾宗国之意深。
明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
# 厌世多艰,兴思远引。韵清气秀,篷蓬起东海,蓬蓬起西海。异质快才,自足横绝一世。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雄情逸调。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
# 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
# 兴起超忽。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 遥情飙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此矣。二载而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吴昌祺曰:亦从明远变化出来。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七
# 此篇三韵两转,而起结别是一法。(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此种格调,太白从心中化出(首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耸突爽逸(首二句下)。奥思奇句(“抽刀断水”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起二句,发兴无端。“长风”二句,落入;如此落法,非寻常所知。“抽刀”二句,仍应起意为章法。“人生”二句,言所以愁。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昔人谓激昂之言出于兴,此“兴”字与他处言兴不同。激昂大抵*是情过于事,如太白诗“欲上青天揽日月”是也。
清刘熙载《艺概》
# 起句破格,赖此救之(“长风万里”二句下)。中四句不贯,以其无愁也(“蓬莱文章”四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吴曰:破空时来,不可端倪(首二句下)。吴曰:再用破空之句作接,非太白雄才,那得有此奇横(“长空万里”句下)?吴曰:第四句始倒煞到题。翁覃溪曰:“蓬莱”句从中突起,横亘而出。吴曰:“抽刀”句再断。吴曰:收倒煞到题(末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
现代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上一篇:唐·李白《关山月》
下一篇: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