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kāng
kǎi
xīn
yóu
zhuàng
cuō
tuó
bìn
qiū
bǎi
nián
shū
dǐng
dǐng
wàn
shì
zhǐ
yōu
yōu
qiān
zhōng
guī
qiū
lán
wén
zuò
jiāo
liú

译文

内心的慷慨壮志依旧强烈,岁月白白流逝,鬓发已变得花白,如秋后草木凋落。人生短短百年,时光匆匆流逝,万事只是无尽无休。没能领悟鱼能畅游千里的自在,最终却像貉一样归于同一土丘。夜将尽时听到急促的雨声,起身而坐,泪水纵横交错地流淌。

逐句剖析

"慷慨心犹壮":内心的慷慨壮志依旧强烈,

# 慷慨:意气激昂的样子。

"蹉跎鬓已秋":岁月白白流逝,鬓发已变得花白,如秋后草木凋落。

# 鬓已秋:鬓发花白,如秋后草木凋落。,蹉跎:光阴虚度。

"百年殊鼎鼎":人生短短百年,时光匆匆流逝,

# 鼎鼎:形体怠缓的样子,引申为蹉跎。此句化用陶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万事只悠悠":万事只是无尽无休。

"不悟鱼千里":没能领悟鱼能畅游千里的自在,

# 鱼千里:比喻徒然无益地追求不止或追逐不舍。

"终归貉一丘":最终却像貉一样归于同一土丘。

# 貉一丘:此处系诗人慨叹自己事业无成,与一般人差不多。丘:小土山。貉:形似狐狸的野兽。

"夜阑闻急雨":夜将尽时听到急促的雨声,

# 夜阑:夜将尽。

"起坐涕交流":起身而坐,泪水纵横交错地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雨》是南宋诗人陆游在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罢官归乡后所作,深刻表达了他的悲愤之情。首联以“慷慨心犹壮”与“蹉跎鬓已秋”的强烈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壮志未减却已年华老去的无奈,奠定了全诗忧愤的基调。颔联以“百年殊鼎鼎”感慨人生短暂,而“万事秪悠悠”则揭示了世事无常、光阴虚度的怅惘,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哀叹。颈联通过“鱼千里”与“貉一丘”的比喻,暗喻诗人虽心怀远大抱负,却终难逃脱现实的束缚,抒发了内心的不甘与愤懑。尾联以“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作结,借雨夜孤寂之景,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人生坎坷的感伤推向高潮,情感真挚而深沉。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借景抒情等手法,将复杂的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陆游深厚的文学造诣与赤诚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闻雨》是陆游所作。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秋,44岁的他身处山阴三山别业。两年前,陆游遭罢官归乡,远离了朝堂。但他心系国家与百姓,渴望能有所作为,无奈却只能闲居于此,对未来感到迷茫。那个秋雨夜,陆游思绪万千,深感时光飞逝,自己却未能实现报国之志,满心悲叹。于是他提笔写诗,借文字抒发内心的复杂情绪,其饱含的痛苦与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诗人纵有慷慨壮志,但岁月无情,鬓发已衰。全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无奈喟叹,对人生起伏、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怀,以及闻雨涕零的伤感落寞,种种复杂情感交织,动人心弦。

2. 写作手法

对比:“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将诗人内心依旧豪迈的壮志与两鬓斑白、岁月流逝的现实进行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叹。直抒胸臆:从“百年殊鼎鼎,万事秪悠悠”可以看出,诗人直接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奈之情抒发出来,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借景抒情:“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通过描写深夜里听到急促的雨声,诗人起身独坐、涕泪交流的情景,借“急雨”这一景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痛苦和对人生的感慨,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真挚。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慷慨”一词,鲜活地勾勒出其内心壮志凌云的豪迈形象,即便历经世事,那份热忱仍未消散。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蹉跎”,则无情地诉说着时光悄然流逝,徒留两鬓斑白的沧桑。一“壮”一“秋”,壮志与迟暮激烈碰撞,奠定全诗沉郁、悲怆的情感底色,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颔联承接首联对时光的喟叹。诗人以宏大视角俯瞰人生,感慨百年光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鼎鼎”一词强化了时光匆匆的紧迫感。而世间万事万物,皆在悠悠岁月中变得模糊、不可捉摸。此联进一步延展了首联的情感深度,借对时光与世事的感慨,将诗人对人生短暂、虚度光阴的无奈与怅惘抒发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切体悟到岁月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常。颈联运用了精妙的比喻手法。“鱼千里”在传统意象中象征着对自由与远大目标的不懈追逐,诗人却在此处喟叹自己未能如鱼般自在遨游,实现抱负。“终归貉一丘”则直白地揭示出,无论怎样的雄心壮志,最终都逃不过化为尘土的命运。这一比喻,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内心对于人生追求与归宿的迷茫,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与不甘。尾联巧妙回扣诗题“闻雨”。夜深人静之际,急促的雨声突然打破宁静,骤然打破夜的静谧,也重重地敲击在诗人的心弦上。他从睡梦中惊醒,独自坐起,泪水夺眶而出。“夜阑”与“急雨”交织,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壮志未酬的悲愤、对人生坎坷的感伤,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补之《出城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追感往事五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