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来劝凉云去":西风拂来,仿若劝说云彩放行一般,云层逐渐退去,
# 凉云:秋云。谢眺《七夕赋》:“朱光既敛,凉云始浮。”
"天东放开金镜":月亮在东边的天空冉冉升起。
# 金镜:月亮。,天东:东方的天空。李贺《溪晚凉》:“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照野霜凝":月光照着原野,地上似凝霜,
# 霜凝:月光撒满大地,像铺了一层冻霜一样白。
"入河桂湿":月亮倒映水中似被打湿,
# 桂湿:月亮入水。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
"一一冰壶相映":水月与明月交相辉映。
# 冰壶:皎洁之月光。
"殊方路永":身处异乡,路途漫长。
"更分破秋光":这秋光好似也被分隔,
# 分破:指宋与金南北分疆,山河破碎,犹各自领一半秋光。
"尽成悲镜":眼前的一切都成了让人悲伤的情景。
# 悲镜:李白诗《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指的岁月易老之谓也。镜:一作境。
"有客踌躇":我这个过客独自徘徊,
# 客:客子,自指。
"古庭空自吊孤影":古驿枯庭里只剩我独自凭吊自己孤单的身影。
"江南朋旧在许":江南的亲友们此刻在哪里,
# 许:何许,何处。
"也能怜天际":他们大概也会怜悯我在天边漂泊,
"诗思谁领":可这诗中的情思又有谁能领会呢。
"梦断刀头":想要还乡的梦已断,
# 刀头:刀环,战罢还家之意。
"书开虿尾":打开书信,看到信上的字迹如同虿尾一般,
# 虿尾:女子卷发;此指书法峭劲。
"别有相思随定":只能用书信把思念传回故乡。
# 定:助语词,犹“了”也,“着”也。
"忧心耿耿":心事重重,忧虑不安。
"对风鹊残枝":乌鹊在风中依着残枝,
"露蛩荒井":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发出悲鸣。
# 蛩:蟋蟀。
"斟酌嫦娥":与月中嫦娥对酌,
# 斟酌: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九秋宫殿冷":这深秋的宫殿如此冷清。
# 九秋:九月深秋。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词,词中借中秋夜西风、凉云、明月等景象,描绘了词人身处异乡真定驿馆的孤寂,抒发了对江南朋旧的相思之情,以及因北宋故土沦丧而生的亡国之痛与凄凉悲切的家国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词中“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两句,以“劝”字赋予西风人的情意,仿佛西风在主动劝说凉云散去;用“放”字使天空具有人的动作,如同天空特意展开一面金镜(月亮)。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将原本静态的自然景象写得生动鲜活。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着力描绘中秋夜云散月明、天地如冰壶相映的清朗美景,这般本该象征团圆喜乐的月色,在身处异乡的词人眼中,却反衬出其在古驿庭院中独自凭吊孤影的悲戚处境,以中秋的澄澈明亮凸显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用典:“梦断刀头”出自《汉书・李陵传》。立政等人见李陵时,数次抚摸刀环暗示其可归还,因“环”与“还”同音,刀头便成为“还”的暗喻。词中“梦断刀头”表示词人还乡只是梦想,无法实现,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归乡无望的无奈。首尾呼应:开篇以“天东放开金镜”描绘中秋月出的清朗之景,将月亮比作“金镜”,点明中秋月色的核心意象;结尾以“九秋宫殿冷”聚焦月中宫殿的清冷,围绕“月”这一核心贯穿全词。首尾均以月色相关景象展开,形成呼应,使词作结构完整严谨。化用:词中多处化用前人诗句意境,如“照野霜凝”化用李白《静夜思》中月夜生霜的情境,借相似意象传递思乡之情;“风鹊残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乌鹊无依的景象,强化孤寂氛围;“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化用杜甫《月》中嫦娥的意象,将个人悲愁与亡国之痛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也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便勾勒出中秋佳节的美好景致。一个“劝”字赋予西风以人的情态,一个“放”字让天空仿佛有了主动的动作,原本静止的景物由此有了情感与动态,画面生动鲜活。“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中,“照野霜凝”化用李白《静夜思》的意境,借这一经典意象暗抒思乡之情。“殊方路永”一句,既点明作者当时身处真定——此地距临安已远,离金国亦有段距离,故言“路永”;又因已入金国境内,异域他乡的属性使其称为“殊方”。此句从上方的月色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的情感抒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目睹中秋美景,心中却生出“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的感慨:农历八月十五恰是秋季正中,既“分破”了秋色,也“分破”了自己与故乡的距离。在异国他乡共度中秋,再皎洁的月色,在作者眼中也全成了悲戚的载体。“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夜深人静时,古驿的枯庭中,唯有作者这位“客”独自徘徊,孤枕难眠,望着月色下自己空荡孤寂的影子,情境悲凉而凄苦。上阕由月及人,已隐约提及思乡之意,下阕则进一步铺写作者心中所思,具体揭示愁苦的缘由。“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承接上句,“朋旧”与“孤影”相呼应,由孤单的自身联想到不在身边的友人。他们望着天边明月,或许也会牵挂身在远方的作者,然而身处故乡的亲友,未必能体会词人在异国他乡的思乡愁绪。这份无人共鸣的诗思,仅以一句反问便更添无奈。“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中,“刀头”化用《汉书・李陵传》的典故——“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还也”,因“环”与“还”同音,刀环又在刀头,故“刀头”暗喻“归还”。“梦断刀头”意为还乡之梦破碎,归乡已不可能,只能“书开虿尾”,将心中思绪付诸书信,寄往家乡,而那份相思之情也随之萦绕不散。“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此处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境,风中之鹊栖息于残枝,本就有无枝可依的凄惶,经作者笔触更添萧瑟;秋露中的蟋蟀行将逝去,在荒井中发出最后的悲鸣。如此情景,怎能不让人“忧心耿耿”。“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则化用杜甫《月》中“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作者抬头望月,仿佛在与月中嫦娥对饮,只见九重天上的月宫一片凄冷。此句明写月中嫦娥的孤寂、月宫的清冷,实则暗指北宋宫殿如今亦如冷宫般凄凉。亡国之痛与思乡之悲在此句中再次升华,情感丰富且极具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月亮开篇,又以月亮收束,首尾呼应,结构绵密而完整,足见作者构思的精心与锤炼的用心。在风格上,这首词突破了史达祖一贯轻盈圆润的词风,通过今昔对比,既展现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思,也抒发了个人浓重的思乡情怀,整体略带遒劲苍凉之感。
# 南宋词人,在渡江初者,每有汴洛之思。在末造者,每有周原之感。梅溪宦辙,未尝奉使北行,此殆客途径真定而作。既怀江左朋友,更凭吊秋风遗殿,残枝荒井。一片凄音,为集中所仅有。
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唐宋词汇评》
# 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其凄断也,此之谓也。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
上一篇:宋·无名氏《喜迁莺·返观尘世》